在骄阳似火的夏日,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对公益的热忱,踏上了前往濉溪县青少年宫的征程,开展“三下乡”少先队实践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为当地少年儿童带来了普法小课堂、趣味手工、红色故事宣讲等丰富课程,更用耐心与活力,陪伴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普法浸润:让法治种子“活”起来
在实践营里,法治教育摆脱了原本的枯燥,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拒绝校园霸凌”的主题课上,大学生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模拟法庭环节,孩子们头戴法官帽、身披律师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针对校园当中可能出现的霸凌场景,“小法官”公正裁决,“小律师”据理力争,通过激烈的辩论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理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于校园安全、人身权益的条款,更加明白在以后应该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在“与法‘童’行,‘未’你而来”活动中,志愿者们积极引导孩子们绘制“权利树”的小海报。孩子们用五彩画笔勾勒出代表受教育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等的枝叶,再由志愿者讲解这些基本权利在生活中的体现与保障。互动问答时,孩子们踊跃举手,分享自己对权利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多元启智:让知识视野“宽”起来
在金话筒的培训课上,志愿者们从站姿、发声等基础技巧入手,通过模拟播报、即兴演讲等互动环节,引导孩子们克服胆怯、大胆表达。“请大家看着镜头,用最洪亮的声音介绍自己!”志愿者的鼓励让孩子们渐渐放下拘谨,有的化身“新闻小主播”播报实践营趣事,有的组队演绎情景剧在欢声笑语中提升了语言组织与临场应变能力。
英语故事课堂上,志愿者以经典英文故事为载体,用生动的讲述、趣味互动,带孩子们走进奇妙的英语世界。大屏幕上,《小王子》的英文片段搭配童趣插画,志愿者用易懂的英语、活泼的肢体动作,拆解故事里的词汇与情节。从“drinking(喝酒)”“forget(忘记)”等单词学习,到探讨故事中“不断犯错”的寓意,孩子们睁大眼睛,专注聆听、积极回应,在沉浸式体验中,既提升了英语听说能力,又接触到文学、哲理知识。
文化滋养:让传承情怀“厚”起来
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培育贯穿活动始终。“家乡文化知多少”课堂,志愿者讲述濉溪县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如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中代代相传的故事,对家乡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红色故事我来讲”环节,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淮海地区的红色历史,带领孩子们模拟革命场景,重现先辈们的英勇抗争。孩子们握紧小拳头,喊出激昂口号,红色基因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此次三下乡少先队实践营活动,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青春与热情,为濉溪县青少年宫的孩子们打造知识盛宴。他们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法治、知识、文化的种子。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更让“三下乡”的意义,在青春奋斗与知识传递中,愈发深刻。志愿者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深刻领悟“三下乡”的意义,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为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