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红色调研”三下乡实践小队奔赴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历史探访活动。这支由小汪、小余、小胡三名同学组成的队伍,怀揣对历史的敬畏,深入挖掘革命故事,探寻淮海战役精神传承脉络,以青春视角解码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静立于南郊凤凰山,如同一部立体的历史巨著。踏入序厅,《决战》大型浮雕瞬间抓住视线,战士们冲锋的姿态、坚毅的神情,将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那场战略决战的激烈,浓缩在这艺术的凝固瞬间。阳光穿透展厅穹顶,洒在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上,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铺就庄重底色。
主题展厅内,文物陈列有序却满含故事张力。泛黄的作战地图,褶皱里藏着运筹帷幄的智慧,铅笔标注的线条,曾勾勒出扭转战局的关键;磨损的武器装备,弹痕与锈迹交织,无声诉说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玻璃展柜里,几封战士家书尤为醒目,纸张边角微卷、墨色深浅不一,“平安勿念,此役必胜”的简短字句,背后是对家人的牵挂、对胜利的笃定。“人民支前”展区,一辆小推车模型静静伫立,车轮的木纹、车架的勒痕,与旁边民工信件上“倾家相助,盼君凯旋”的字迹呼应,生动诠释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让观者直观触摸到人民力量铸就胜利的历史逻
辑。
实践过程中,小队以客观视角,捕捉不同参观者与历史对话的瞬间。在“十人桥”复原区,炮火音效与硝烟色灯光交织,蜡像还原的战士群像震撼人心——他们弓腰顶起木板,浑浊“河水”漫过膝盖,远处“炮火”映出坚毅面容。此时,一位拄拐老人走入镜头,黑色衬衫别着褪色纪念章,目光久久停在蜡像上。小胡轻声询问,老人转过身,皱纹里藏着岁月沉淀,眼神却亮得惊人:“来看看英雄们,当年打仗苦啊,可他们没怕过。”谈及难忘之处,老人沉默几秒,抬手抹了眼角:“是牺牲精神,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他们拿命换的,你们这些娃娃得记住。” 话语带着哽咽,却如重锤,砸在小队成员心上,让课本里“十人桥”的铅字,真正化作鲜活的英雄群像。
青年党员小陈的讲述,为精神传承写下当代注脚。在“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展区,密密麻麻的名字铺满墙面,小陈指尖轻触,似在与先辈对话。他向小队回忆:“爷爷总说,当年打仗缺粮,老乡把红薯干塞给战士,自己啃树皮。” 转身望向展厅“人民至上”四个烫金大字,他语气坚定:“这就是胜利的硬骨头。” 当被问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小陈指着胸前党员徽章笑言:“我在社区做志愿者,修水管、陪留守儿童写作业,把身边小事做好,就是传承‘人民至上’。” 这一番话,将革命精神从历史维度,延伸至当下生活场景,让“传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践行的日常行动。
参观结束,小队成员静坐纪念馆台阶,夕阳为松柏镀上金边。小汪翻开记录对话的笔记本,梳理探访所得:周爷爷的“不能忘”,是对历史牺牲的铭记;小陈的“做小事”,是精神传承的切口。“淮海战役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先辈用牺牲铺就安稳,我们要用实干走好未来路。” 她的总结,道出小队对精神传承的清晰认知——铭记是基础,实干是路径,青春力量要在传承中续写担当。
此次探访,小队聚焦人物互动与场景细节,以客观视角呈现红色精神传承逻辑。从文物细节里的历史叙事,到参观者对话中的精神延续,再到实践感悟里的传承解码,层层递进展现高校学子挖掘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过程。他们用行动证明,革命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能在当代青春实践中,不断生长、持续焕新的精神源泉。
后续,“红色调研”小队计划整理采访素材,制作红色精神传承主题手册,在校内开展分享会,让更多同学触摸历史温度;同时,延续“做小事”的传承思路,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把纪念馆里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这场探访,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青春传承的起点,当年轻的脚步踏入红色场馆,当聆听的感悟化作实干动力,淮海战役精神,正以新的姿态,在新时代青春浪潮中奔涌向前,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奋进的精神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