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匠心守艺 青春赋能材料学子探访非遗大师何万昌的传承之路

当马勺脸谱的浓烈色彩遇上凤翔泥塑的质朴线条,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凤翔,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凤翔泥塑"双料传承人何万昌,解码传统工艺的质量基因,记录非遗传承的破局之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何万昌大师及工作室成员合影留念  摄像陈奕泽
  ​​一笔一画皆匠心:非遗里的"质量密码"​​
  在何万昌的创作工坊里,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巴掌大的泥塑要经历选土、捶打、阴干等12道工序。"凤翔泥塑的土必须用村东头三米下的红黏土,掺棉絮反复揉搓200次以上。"何万昌捏起一块泥坯示范,泥团在他手中竟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检验标准——声如磬响才算合格。"
  团队成员郭一霖尝试绘制马勺脸谱时,因运笔力度不均导致色彩晕染。何万昌立即叫停:"关羽的红要分九次上色,每次都得等前一层完全干透。"他展示工作室的"废品角",堆放着上百个因细微瑕疵淘汰的作品,"非遗不是旅游纪念品,质量就是传承的命根子。"

  图为团队成员尝试绘画马勺脸谱  摄像陈奕泽
  ​​青黄不接之困:老手艺遇到新考题​​
  谈及传承现状,这位62岁的老艺人掏出泛黄的笔记本:近五年带过的十余个徒弟中,仅3人仍在坚持。"年轻人嫌泥巴脏、画脸谱累,学半年就跑去做直播了。"更让他忧心的是,市场上充斥的树脂仿制品,以9.9元包邮冲击着手工泥塑的生存空间。
  实践团调研发现,传统非遗正面临"双重断层":一方面,纯手工制作周期长、收益低,导致传承人队伍萎缩;另一方面,机械化量产产品挤压正宗非遗的生存空间。何万昌指着墙上褪色的获奖证书苦笑:"得了这么多奖,却找不到接棒的人。"

图为马勺脸谱制作剪影摄像陈奕泽
  ​​青春方案:让老手艺"潮"起来​​
  "能不能用3D扫描建立泥塑纹样数据库?""马勺脸谱的矿物颜料配方可以做成标准化色卡。"实践团成员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提出"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解决方案。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学生现场演示了设计的"Q版马勺"文创草图,将传统脸谱与动漫元素结合,引发何万昌浓厚兴趣。
  团队还策划了"非遗进校园"推广计划,拟通过短视频拍摄、研学课程开发等方式扩大传播。何万昌激动地说:"你们这些娃娃懂技术、有想法,说不定真能帮这传统老手艺闯出新路子!"
  据悉,该实践团后续将与凤翔文化馆共建非遗保护工作站,运用材料分析技术建立泥塑原料数据库,为传统工艺注入青春动能。正如带队教师樊晓莹所言:"守护非遗不仅要留住技艺的形,更要传承匠心的魂。"
  (通讯员朱航)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色彩添韵,青春护老
  • 淮北师范大学“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7名学生,走进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艺术墙绘焕
  • 08-06 关注:0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