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弥合数字鸿沟的部署,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阡陌网安行・芯火护桑梓”走访宣讲团于7月10日至30日深入合肥梁园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讲与智能手机操作指导活动,助力农村居民提升数字技能与反诈意识,为乡村数字生活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5G技术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工具,移动支付、线上购物、视频通话等数字服务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多数农村居民缺乏系统的数字知识学习渠道,对智能手机操作和网络安全防护知之甚少,成为网络诈骗的易受攻击群体。淮北师范大学这支由6名2023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带着专业知识与服务热情走进乡村。
固定课堂里的“数字安全课”
7 月15日清晨,团队在村委会广场搭建起“数字安全固定课堂”。红色横幅“守护数字生活远离网络诈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广场周边的石凳上早早坐满了村民,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抱着孩子的中青年。队员们结合当地派出所提供的案例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常见诈骗套路,通过手机模型演示如何关闭不明弹窗、识别钓鱼链接等实用操作。针对老年群体,团队专门设计了“银发小课堂”,将复杂操作拆解为简单步骤,打印成图文并茂的彩色手册,队员们蹲在地上用树枝模拟手机界面,手把手指导老人使用视频通话、健康码等基础功能。
此外,团队还设计了互动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村民实地演练识别诈骗话术的技巧。现场气氛热烈,村民参与积极性高,有效提升了反诈知识的接受度。
入户走访中的“一对一护航”
“小郑啊,你帮我看看这手机,咋点啥都慢得很?”7月18日上午,团队开展入户服务,携带包含操作指南、反诈折页、备用充电线的“数字服务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指导。郑莹莹接过手机,发现内存已被大量冗余照片占满,她一边清理缓存,一边教老人“长按图片选删除”的方法:“您看,把这些重复的照片删了,手机就不卡了,还能存更多新照片。”
针对不同村民的需求,队员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视力不好的老人调大手机字体,为听力不佳的村民放慢语速重复讲解,为不会说普通话的村民用方言沟通。同时,详细记录村民的“数字心愿”,如线上缴费、识别虚假广告等,纳入后续服务清单。对于老人提出的设置子女照片为壁纸、代缴水电费等需求,队员们均现场协助完成,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图为队员们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安全使用方法。程尧摄
乡村数字防线的“青春力量”
实践活动期间,团队通过多场固定课堂实现了对绝大多数村民的知识覆盖,入户服务也延伸至村内多数家庭,帮助不少村民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并掌握了基础操作技能。老年群体在数字技能方面的进步尤为明显,从最初对智能手机的生疏,到逐渐能独立完成日常操作,变化实实在在。这些成效清晰呼应了团队在“服务覆盖、知识普及、社会影响”三个维度的目标设定,让实践成果不再是抽象的描述,而是能通过村民的实际改变被真切感知,为后续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部分队员在服务中心前合影。程尧摄
实践留下的,远不止一时的知识传递。青年学子用专业服务架起的,是城乡数字资源互通的桥梁。在农村数字安全服务尚显薄弱的地方,这些年轻身影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指导,更让老年群体真切触摸到科技的温度 。当视频通话让相隔千里的亲人“常相见”,当便捷支付让赶集购物更轻松,当反诈软件为养老钱“上锁”,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术语,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助手。(通讯员马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