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企业家精神与商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河海大学“企业家精神”调研团聚焦校内教学一线,于2025年7月8日至7月10日先后专访了吕苏榆、宋亮亮、史玉莹三位深耕商科教育多年的教师。通过面对面交流,团队深入了解了本校在责任教育课程设计、实践落地及校企协同等方面的探索,为后续整合企业调研成果、构建本土化培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吕苏榆老师以商法与知识产权课程为切口,细致阐述了责任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学的机理。在她看来,社会责任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依赖某一门课来实现的”,而是像春雨般渗透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商事法律课程中,她常常结合公司治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商业伦理,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合同诚信履约等核心内容;知识产权课程中,她号召同学们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从避免侵权的小事做起。“将来大家毕业之后,既是家庭的一份子,又是企业当中的员工或者创业者。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群体范围内,每一个体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吕老师的话道出了责任教育的深层意义。吕老师特别提到,校企合作中企业家走进校园分享的创业经历,尤其是那些“在利益冲突中坚守责任底线”的故事,比课本理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宋亮亮老师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勾勒出责任教育贯穿本科四年的清晰脉络。从大一大二的工程劳动实践——让学生去看房屋外立面的表观问题,潜移默化培养质量意识,到大三“工程项目合同”、大四“建设法规”课程中对责任条款的深入解读,专业课程体系已形成完整的责任教育链条。他特别提到杨高升老师课程中融入的张家港走马塘项目、石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案例,通过分析进度、安全、资源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社会责任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决策与行动。对于学生践行企业家精神的困惑,他直言:“真正的创业精神,不是小红书上的‘秘籍’,而是沉得住气的坚持和吃苦耐劳的觉悟。”他鼓励学生跳出新媒体信息茧房,在深入行业实践中理解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才是创业的真谛。

史玉莹老师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独特视角,展现了责任教育的多元维度。她认为,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可以从身边小事起步——心理健康课程中培养的“自助与助人意识”,正是社会责任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专门设计的“工作价值”章节,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商学院学生尤其需要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走得稳、走得远,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进步。”她介绍,学院通过设立奖学金、建设实习基地等方式,与长三角民营企业搭建起育人桥梁,研究生阶段的“双导师制”更让企业实践导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谈及本科阶段的推进,史老师认为目前的难题在于企业导师的沟通协调需要专人投入,但也坚信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学生能从企业家身上学到的,远不止专业技能。

此次访谈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本校商科教育正通过课程渗透、实践引导、校企联动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位老师的分享既展现了教学中的扎实探索,也点出了“理论与实践衔接”“学生主动性激发”等待解课题。实践团将带着这些思考,继续整合企业调研成果,为构建更具生命力的责任教育体系贡献青年智慧,让商科学生在理解责任、践行责任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