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说:“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25年7月18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走进巴人文创产业园,开启一场与非遗文化、泥塑艺术的深度对话。
万州泥塑——作为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它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便有记载,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万州的“泥人”。这些泥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触摸非遗,传承技艺:万州泥塑文化之旅
实践团成员们抵达非遗街区大门入口, 拉开参访序幕。巴人文创产业园吴总致欢迎词,介绍园内非遗项目、历史遗留以及手工特色展品,为众人勾勒参访轮廓。在吴总引领下,众人于文创产业园一楼至二楼走动参观,分区了解产业、项目等的文化内涵。
随后,万州泥塑传承人王国华老师搭配相关宣传视频开讲泥塑文化讲座,从历史渊源讲到在地方文化的重要地位,让成员们深刻了解到泥塑文化脉络及简介概要。待成员们了解过万州泥塑过后 ,进入了泥塑技艺体验环节,王国华老师示范制作技巧,讲解泥土特性,还在成员们制作时提供及时帮助、点评。同学们各自上手创作,在王国华老师指导下,将泥土塑造成型,对泥塑成品进行摄影留念,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图为巴人文创产业园吴总带实践团参观园区内的非遗展品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万州泥塑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对话第九代万州泥塑传承人王国华:以黄泥为笔,绘传承新篇
最后,实践团成员与王国华老师展开深入采访,共同探寻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与蓬勃活力。
“万州泥塑的根,能追溯到三国时期,清末明初时因庙宇造像、人像塑造而兴盛。”王国华向实践团介绍,虽与其他传统泥塑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但万州泥塑自带巴地烟火气,早年多服务于民俗与信仰,如今更成为记录生活的载体。
谈及与泥塑的缘分,王国华老师笑称始于30年前的“童趣”,他说:“小时候就爱捏泥巴,喜欢它千变万化的可塑性。”这份热爱让他从自我陶醉的创作中收获幸福感,一路坚守至今。累计完成200余件作品。其中《巴人民俗街市群雕》还原了七八十年代巴人市井生活,满是怀旧情怀,“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想把这些珍贵的场景留下来。”
谈及制作泥塑作品时遇到的技术难题,他不仅埋头实践,还尝试结合AI技术分析数据,以精准把握泥料特性。在传承方面,他提出“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唯有做到守正创新,这项技艺才不容易失传”。为此,他走进校园开设课程,正尝试利用新媒体宣传、设计文创产品等方式弘扬这项非遗技艺,通过教学、体验、传承与展示,吸引更多人了解万州泥塑和三峡泥塑。
“如今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我们传承人心里更有底、干劲也更足了。”王国华坦言,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人通过研学体验、技艺学习等方式参与到泥塑传承中,“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爱好者,只要愿意学,我随时都敞开大门教。”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第九代万州泥塑传承人王国华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与王国华先生的深度对话,让实践团成员真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那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与与时俱进的智慧。万州泥塑这门承载着巴地记忆的古老技艺,正期待着更多人以热爱为墨、以行动为笔,共同续写它在新时代的鲜活篇章。
从开场欢迎到技艺体验,从文化讲座到交流探讨,巴人文创产业园以开放姿态,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万”“项”更新齐振兴三下乡实践团搭建非遗学习平台。成员们在参观、实践、交流中,走近万州泥塑等非遗,既收获文化知识,也点燃传承热情。这场参访,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让青春力量与匠心技艺相遇,期待这份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持续蔓延,助力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