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皖北大地热浪涌动,比天气更炽热的,是一群青年学子传承千年智慧、服务乡村发展的赤诚之心。近日,一场以“弘扬管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华夏第一相”管仲故里——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如火如荼地展开。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组成十余支实践服务队,带着对先贤智慧的崇敬与对乡土中国的深情,深入颍上的乡镇、学校、集市和田间地头,将沉睡千年的管仲思想精髓,以青年视角、创新形式“种”进乡村沃土,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寻根溯源:在故里感悟思想伟力
颍上,这片孕育了中华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管仲的土地,其文化底蕴深厚悠长。实践伊始,学子们便奔赴管仲故里纪念馆、管鲍祠等地,进行深度的“文化寻根”。在专家的讲解和史料的研读中,管仲“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礼义廉耻观、“相地而衰征”的经济智慧、“察能授官”的用人理念、“以法治国”的治理方略,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触、鲜活生动的精神财富。“站在管仲生活过的土地上,聆听他的治国故事,那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尤其强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智慧对解决当代问题,尤其是乡村发展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进”实践:让智慧“活”在当下
如何将深邃的管仲思想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的内容?实践团队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管仲文化五进”行动,让传统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文化课堂进校园:播撒智慧的种子。 在颍上多所中小学教室,实践队员们化身“小先生”,将管仲的生平故事、治国理念巧妙融入生动活泼的课堂。他们通过“如果我是小管仲”情景模拟、“仓廪实而知礼节”主题辩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思考诚信、公平、富民等理念。孩子们争相发言,古圣先贤的智慧在童言稚语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生根。
2.主题展览进乡村:图文并茂解经典。 实践团队精心制作了“管仲思想与当代乡村治理”主题流动展板。在八里河镇、谢桥镇等地的村头广场,图文并茂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展板不仅清晰地阐释了管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观、“通商惠工”的经济开放思想,更巧妙结合了颍上本地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功案例,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原来管仲说的‘让利于民’‘讲规矩’,跟我们现在搞合作社分红、制定村规民约是一个道理啊!老祖宗的智慧,真不过时!”村民老张指着展板感慨道。
3.文艺展演进集市:乡土舞台传薪火。 乡镇集市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也成为传播文化的最佳舞台。学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了情景短剧《管仲拜相》,生动再现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魄力;融合颍上花鼓灯元素的原创歌舞《管仲颂》,以青春律动诠释其经世济民的情怀。台上倾情演绎,台下掌声雷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达的结合,让管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其精神在乡土的共鸣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4.专家讲座进讲堂:思想碰撞谋发展。 活动特邀安徽省管子研究会资深专家、高校学者深入乡镇讲堂,举办“管仲思想的时代价值”系列讲座。专家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剖析管仲思想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如法治精神、效率原则)、经济方略(如市场调节、宏观调控雏形)、价值核心(礼义廉耻),并与乡镇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进行深度对话。讲座聚焦“管仲智慧如何赋能颍上特色产业发展(如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如何借鉴其治理理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现实议题,思想的盛宴为基层发展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智慧和创新思路。
5.创意产品进生活:日用常行载文化。 设计学专业的实践队员发挥专长,深入挖掘管仲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开发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礼义廉耻”主题帆布袋、“管仲名言”书签、印有“仓廪实而知礼节”“以人为本”等箴言的精美折扇、融合管仲形象与颍上地标元素的手机壳……这些文创在文化集市和线上平台一亮相便受到热捧。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让管仲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
古为今用:千年智慧照鉴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在活动中,尤其注重挖掘和阐释管仲思想中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的时代价值:
1.“以人为本”的永恒基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实践队员将这一民本思想贯穿于乡村调研全过程,聚焦村民“急难愁盼”,形成关于改善民生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关爱留守群体的务实建议,强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升农民福祉。
2.“以法治国”的秩序智慧: 管仲高度重视法令制度的规范作用(“法者,天下之仪也”)。学生们结合普法宣传,强调现代乡村治理中法治思维、契约精神的重要性,推动法治与德治(村规民约)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提供历史镜鉴。
3.“通商惠工”的开放胸襟: 管仲力主发展商业、重视手工业(“通货积财”)。实践团队在调研颍上电商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文旅产业时,积极为其“通商惠工”的开放经济观注入时代内涵,建议利用互联网拓宽销路、吸引外部投资、促进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4.“礼义廉耻”的精神坐标: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实践团队将其精髓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宣传,倡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知荣明耻,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铸魂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成效斐然:青春实践激荡乡野回响
这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在颍上乡村激荡起层层涟漪,成效显著:
1.
村民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以前光知道管仲是咱颍上的大人物,具体干了啥、说的啥道理,真不清楚。听大学生们这么一讲,一演,一看展览,豁然开朗!原来他说的那些‘富民’‘讲规矩’‘重诚信’,句句都说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跟现在国家提倡的、村里正在干的,血脉相连啊!”村民老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化认同的深化。
2.青年学子获得深刻成长历练: “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从研读典籍到对话乡亲,我们对管仲思想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蕴含在乡亲们渴望过上好日子、期待公平公正的朴实愿望里。这份‘接地气’的体悟,是书本永远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实践队队长小陈在总结会上动情分享。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文化自信在服务中得到全方位提升。
3.专家学者高度肯定创新探索: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王教授全程参与指导,他评价道:“青年学子用青春的视角、创新的方式激活传统,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意义非凡。他们找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乡村建设的结合点,证明了管仲思想中蕴含的治理方略、经济哲学、价值理念,是破解当代乡村发展难题可资借鉴的宝贵东方智慧。”
4.基层干部汲取发展新思路: “管仲思想的务实性和前瞻性令人惊叹。比如他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这对我们精准定位本地优势资源(如生态、文化、劳动力),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极具启发。这次活动像打开了一扇窗,文化确实是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密码和动力源泉。”一位参与活动的乡镇干部表示收获良多。
校地携手:共绘文化赋能新图景
颍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将其纳入年度文旅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项目,在活动场地协调、专家资源对接、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据悉,颍上县正计划与相关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管仲文化研习实践基地”,推动“三下乡”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探索校地协同培育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薪火相传,照亮未来
当青春的脚步丈量古老的乡土,当求知的热情碰撞千年的智慧,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生动实践在颍上大地精彩上演。青年学子们以“三下乡”为桥梁,不仅将管仲文化的精髓播撒在乡村沃土,更在躬身实践中,让“礼义廉耻”的价值坐标更加清晰,让“以人为本”的民本情怀更加深厚,让“通商惠工”的发展理念更加开阔,让“以法治国”的秩序智慧更加彰显。
今日颍上,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以乡野为卷,奋力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篇章。 管仲“四维张而国令行”的箴言,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中被赋予新的诠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图景,正在田野的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千年智慧,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扎根乡土、指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一条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青年力量为驱动、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传承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明亮。管仲故里的文化薪火,必将代代相传,照亮颍上乃至更广阔乡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