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深刻领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2025年7月12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万”“项”更新齐振兴三下乡实践团前往万州复兴剧场进行宣传片的拍摄。
古韵今声共鸣,传承与创新同行
万州,这座依偎长江之畔的文化名城,是重庆唯一坐拥专业川剧、曲艺、歌舞剧、杂技四大院团的区县,更享有“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自清代川剧传入此地,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如今已形成多剧团并存、演出常态化的文化繁荣景象。随着复兴剧场等新兴文化平台的搭建,川剧不仅深入基层、浸润人心,更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坐落于万州区复兴路59号的复兴剧场,集艺术排练、对外演出、展览展示、旅游接待与参观服务于一体。在剧社人员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走进剧场内的文化体验馆,近距离观赏了绚丽的脸谱艺术、承载历史记忆的兵器墙以及精致华美的川剧服饰,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与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好戏连台品川剧,薪火相传续文脉
万州川剧以传统折子戏为根基,巧妙融合现代演出形式,既坚守“唱念做打”的艺术内核,又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步入复兴剧场,实践团成员沉浸式观赏了三场精彩的川剧折子戏演出:《昭君出塞》中,王昭君以家国大义为怀,高亢婉转的唱腔与细腻传神的身段,既再现了中原文化之美,更将昭君的胆识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又心生慨叹;取材于《水浒传》衍生故事的《活捉三郎》,以张三郎化魂归来的奇幻设定突破传统表现形态,演员凭借精湛的唱功与灵动的形体功夫,将人物张力展现得入木三分;而作为剧社重点传承项目的《三击掌》,则以明快的“击掌”节奏与舞台动作的巧妙配合,呈现出一场趣味盎然、张力十足的表演。
后台排练区同样暖意融融:剧团资历深厚的老演员正带领青年演员逐字逐句雕琢唱腔、反复打磨角色细节,通过“以老带新”的朋辈引领模式,让川剧技艺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精进,让这份承载着文化记忆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现场川剧表演的照片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幕后专访:在坚守中读懂传承密码
演出落幕,灯光未熄。实践团成员走进后台,了解到独属于川剧里的时光与新生。在与川剧演员李老师交流中得知:他从艺校四年的晨功汗滴,酿成三十年舞台上的水袖飞舞,从选择职业,到心怀热爱,再到肩负传承。他希望凭借自身经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三峡川剧走向更大的舞台。李老师还提到,如今三峡川剧正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和青年一代的喜爱,这也印证了传统并非老古董,而是能和时代接轨的“时髦货”;而我们这一代青年,正是这份传承中最鲜活的力量。
守得住根脉,接得住新潮。当传统遇年轻,当热爱有传承,这门艺术的前途,正亮得像戏台上的满堂彩。从老艺人的“守”到青年演员的“创”,一幕幕都是对“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解——所谓振兴,正是让老手艺在坚守中找到新坐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川剧演员李老师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从万州到中亚:川剧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深入探寻复兴剧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后,实践团意外邂逅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之约”——剧场的热闹不止于舞台,更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悄然升温。活动现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研学学生们与实践团成员不期而遇,当川剧的锣鼓声撞上异国青年的好奇目光,一场无需过多言语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川剧的唱腔像‘会跳舞的音符’,每个动作都在诉说故事!”实践团成员施覃佳利用流利的英语,与乌兹别克斯坦学生畅谈舞台上的戏曲魅力。她们从《昭君出塞》里跨越家国的情怀,聊到中乌传统艺术共通的“以情动人”;从川剧胡琴的婉转旋律,谈到中亚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律……语言或许有国界,但文化的共鸣从未受限。合影留念时,镜头定格的不仅是此刻的欢笑,更是文明互鉴中温暖而珍贵的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施覃佳利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研学学生交流戏曲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供摄

图为实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研学学生合影 “万”“项”更新齐振兴实践团摄
本次活动踏入万州复兴剧场,就像步入了旧时光的新故事。非遗舞台的惊艳亮相,跨国文化的温情碰撞,再到幕后传承的赤诚坚守,实践团在这方小天地里,深刻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戏剧的时代价值,而这场关于振兴与传承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