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画一个彝绣的图案,把它变成全息吗?”2025年8月上旬,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第一中学的科普课堂上,彝族小朋友清澈的提问点亮了整个教室。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恰似一束光,照见了科技与非遗碰撞的无限可能——这正是东南大学彝梦织光实践团此行的意义所在。
科技为桥,让千年彝绣“动”起来
彝族刺绣,这颗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明珠,正迎来数字时代的新生。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校企地”合作模式,携手校友企业达斯琪科技公司,深入南华县探寻非遗活化之路。他们带着全息技术这把“钥匙”,试图打开彝绣传承的新空间,让国家级非遗在光影中焕发活力。
8月的南华,暑气未消,实践团的脚步已走遍城乡。从校园课堂到乡村绣馆,从与传承人促膝长谈到为孩子们讲解原理,这群青年学子用专业学识,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魔法课堂,种下科学与文化的种子
“这个小鸟怎么跑到笼子里去了?”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程思怡转动绘有鸟笼和小鸟的圆盘,随着旋转速度提升,原本静止的图案在视觉上形成了飞鸟连续振翅的动态效果。“视觉暂留”原理,就在这趣味实验中深植孩子们心间。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史亦琛带领孩子们手绘“动画”,一张张连续变化的图案被称为“帧”。当孩子们亲手组装“手摇动画机”,看着静态画面连成动态影像时,眼中闪烁着发现的惊喜。实践团成员李建康则趁热打铁,从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到全息技术的发展,从6G通信趋势到人工智能应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科技离乡土不再遥远。
“我能把彝绣图案变全息吗?”当小朋友提出这个问题,实践团成员李建康立刻启动设备——屏幕上,原本静止的彝绣纹样在全息投影中流转舞动,蝴蝶仿佛从布面飞出,花纹随光影变幻,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课后的趣味问答环节,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印证着科普的温度与力量。“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就知道一切值得。”实践团成员程思怡的话语道出团队心声。
这场“彝绣之光・全息之影”科普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
走出课堂,让全息技术扎根乡土
实践团的探索不止于校园。在至善彝绣馆,全息设备与千年彝绣藏品相映成趣,传统纹样在光影中舒展,吸引游客驻足惊叹。“这不仅是展示,更是让非遗‘说话’的方式。”团队成员向观众讲解着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之道。
实践团成员还专程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兰英的母亲。听老人讲述家族三代人与彝族服饰的故事,了解丁兰英如何带领千名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脱贫攻坚中绣出幸福生活。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全息数字绣娘”的构想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青春力量,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南京的实验室到南华的田野,这群青年用脚步丈量大地。他们将全息技术与彝绣针法结合,用数字建模记录纹样故事,让古老技艺突破时空限制。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他们以青春之力写下注脚——科技是守护文脉的利器,创新是激活传统的密码。
未来,彝梦织光实践团将持续深耕全息彝绣项目,让更多彝绣故事通过数字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当千年绣针遇上现代光影,当青春智慧融入乡土大地,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作者:东南大学彝梦织光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