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红心润泽乡土 青春赋能振兴——淮师大学子赴烈山区开展红色文化双线实践

  2025年7月,淮北师范大学“红心润心”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历史寻根与乡村振兴的双线实践。团队通过重走红色热土、挖掘鲜活故事,创新打造“红色+心理+思政”育人模式,为留守儿童心灵成长注入精神动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土中国共成长的生动篇章。
  
  溯源红色基因:在历史现场触摸精神力量
  7月5日至8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淮北红色地标,在双堆集烈士陵园、临涣古镇、小李庄革命旧址等地开展沉浸式调研。通过参观纪念场馆和聆听“中国好人”陈文章、李华松讲述战役史:543万民工、156万头牲畜、20万辆小推车的支前数据,以及百姓“拆门板铺路”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真理。随后在临涣古镇,团队考察了省级非遗“棒棒茶”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目睹“一杯茶”调解法的智慧化解邻里纠纷。最后,团队走进草庙村、濉溪支部陈列馆,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教育素材。如今,这些红色印记与南湖公园的现代化文旅设施交相辉映,生动诠释着资源型城市向“红色文旅城市”的转型之路。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双堆淮海战役纪念馆听红色讲解员讲述淮海战役史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小李庄纪念馆听红色讲解员讲述淮海战役史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小李庄听李华松讲述祖辈守护红色老宅故事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王士宏调解工作室了解“一杯茶”调解法
  
  赋能乡村振兴:小苹果里的大产业
  7月9日至11日,团队深入烈山区宋疃镇和村,解码“和村苹果”从“粮田”到“果园”的蝶变之路。1993年,面对传统农业困境,和村在淮北市党委号召下成为“万亩苹果基地”核心区。村党支部13名成员自掏腰包垫资、协调贷款,带领村民赴山东、河南取经,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驻村,手把手传授修剪防虫等技术,最终建成规模化基地,铸就“党员引领+群众奋斗”的金字招牌。如今,产业持续升级:合作社创始人刘胜明推动引进国外优质果苗、举办专场展销会、建立“问题收集专家会诊”机制;随着直播电商兴起,果农们以流利普通话线上拓销,展现新时代农民风貌。面对树龄老化等挑战,枝头嫩绿新苗已孕育希望,刘胜明坚定表示:“新品种明年即可挂果,我们的苹果会越来越甜!”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和村听老支书讲述“和村苹果”的发展历程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和村听老村长讲述“和村苹果”的发展历程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和村听合作社创始人讲述“和村苹果”的发展历程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和村听村民讲述“和村苹果”的发展历程
  
  润心留守儿童:红色文化滋养心灵成长
  7月11日至20日,实践团联合烈山区教育局、和村村委及和村小学,为30余名留守儿童打造“红色文化引领・非遗滋养心灵”特色心理思政课程。课程贯穿普通话教学以及规范字的书写,以“红色故事润心田”启幕:孩子们通过关键词组队聆听黄继光、南湖红船等故事,将小红船连成“星海”感悟团结精神;在“长征”主题沉浸式活动中,多媒体画面与互动闯关地图再现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孩子们通过情景讨论、手工绘制长征长卷解锁抗挫技巧,将精神手册珍藏为成长指南。创新环节“英雄奇幻画廊”中,角色扮演让孩童化身孝女王梅梅、水管英雄赵杰,体悟奉献品质;非遗“临涣棒棒茶”情景剧则生动演绎“一杯茶调解法”,传递基层治理智慧。家校共育板块聚焦《纸短情长家国情》,留守儿童张子怡与外出务工父亲同台朗读钱学森家书,父亲哽咽坦言:“平日少陪伴,今天才懂家书里的做人道理。”红色家书与亲子共读,在孩子们心中深植家国情怀与家风传承。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在为孩子们授课
  
  图为孩子们在课上绘制的“感恩树”
  
  图为学生和其父亲参加“亲子共读”活动
  
  图为“红心润心团队”对学生代表进行家访
  
  此次实践,团队通过走访红色后代与基层工作者,将淮海战役的鲜活故事转化为和村课程素材,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留守儿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自信,在非遗体验中感悟传统,于团队协作中学会担当。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杜琨宝所言:“红色文化是根,非遗是叶,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乡村儿童在文化滋养中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通讯员/韩悦 汪莹 图/赵玉凤 陈米雪)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红心润心——红色文化育心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