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守古韵,创新声:江苏师范大学团队赴无锡古镇深度调研实践总结

          7月30日至8月1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守古韵•创新声”古镇寻访团奔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吴区梅村街道和梁溪区宝善街,在荡口、梅里、惠山三大古镇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团队穿行于古街旧巷,走访名人故居,对话业界专家与古镇管理者,精准“把脉”当前古镇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寻在商业化浪潮下,文化根脉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古貌新颜 烟火难寻
         在古镇的实地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手持资料,对照着眼前修葺一新的建筑群。然而,与“历史文化名镇”的招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鳞次栉比的各色酒店、民宿与千篇一律的商铺。古镇本应有的独特历史文化风貌与生活气息,在过度商业化的侵蚀下显得模糊不清。
         团队成员与古镇管理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尽管管理方在访谈中提及通过“微更新”策略保留原住民生活气息、打造“孝义文化”体验区等举措,但团队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这些构想的落地效果似乎有限,原住民回迁率不高,古镇的原生文化基因正逐渐被标准化的商业店铺稀释。
            
 坐拥宝矿 转化乏力
         古镇文化创新的灵魂,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IP。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几大古镇在文化IP的挖掘与转化上,普遍存在提升空间和特色困境。在荡口古镇,团队采访到了无锡市旅游业协会旅游新媒体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壮波先生,了解到此处是“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民间发源地之一,门口牌坊上的“荡口”二字便为唐寅所题。这本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超级IP,却因当地部分后人的反对而遭到搁置。“这无疑是巨大的遗憾,”杨壮波先生在交流中感叹,“我们拥有家喻户晓的故事,却没能将其转化为古镇的文化吸引力。”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吴文化的发源地——梅里古镇。团队在探访国家级文保单位泰伯庙时发现,尽管“至德精神”的历史底蕴厚重,但面向普通游客的呈现方式仍停留在静态的展陈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上。“高质量的导游是让文化‘活’起来的关键,”杨先生建议,“要讲好故事,而不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团队观察到,若无深度讲解,游客很难与这段古老的历史产生情感共鸣,吴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匠心之困 传承之忧
         在以祠堂文化和泥塑闻名的惠山古镇,团队直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惠山泥人,是一种产于无锡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创始于明代,发达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在古镇的街边店铺里,流水线生产的机制泥人色彩鲜艳,占据了货架的绝大多数。
     “机制的卖得多,但那不是真正的‘手艺’;手捏的才是传承,可愿意花时间学、花高价买的人越来越少。”一位泥人工作室的匠人向团队成员吐露了心声。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还是荡口的竹篾编制,都面临着相似的传承危机。年轻一代传承意愿低,老一辈手艺人年事已高,精湛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技艺如何在保证原真性的前提下,与现代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是摆在所有古镇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从被商业浪潮稀释的文化叙事,到文化IP转化的乏力,再到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守古韵•创新声”古镇寻访团通过实地调研,深刻揭示了商业繁荣表象下文化根脉流失的真实图景。调研结束后,团队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资料,撰写了一份包含针对性建议的调研报告,计划提出如利用AR/VR技术“复活”历史场景、为非遗手艺人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开发真正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创意产品等解决方案,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
     “‘守古韵’,意味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哪些珍贵的‘韵味’正在消逝;“创新声’,则要求我们用当代的智慧和技术,为古老的文化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让它重新被听见、被理解、被热爱。”团队负责人俞闵译同学在总结时说道。这不仅是一次“三下乡”实践,更是一次为守护江南文脉敲响警钟的青年行动。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俞闵译,厉菁,卢伊文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