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格桑花盛开的星光教室:西安交大学子在卓吉的星河印记

  格桑花盛开的星光教室:西安交大学子在卓吉的星河印记

  雅鲁藏布江在桑日县外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江水轻抚江心岛的潺潺声与山顶流动的云朵遥相呼应,海拔3600米的天空被群峰裁成一块块靛青色的玉,卓吉村就坐落在群峰之中。山风卷着经幡掠过草甸时,总能飘来几缕孩子们的笑声——那些被高原阳光晒得红扑扑的小脸,像高原格桑花般倔强生长,眼里跳动着比金子更珍贵的希望。我们这支西安交大“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卓吉村分队,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线,终于在这片寂静的群山褶皱里,遇见了一片等待浇灌的星河。

  图1-雅鲁藏布江畔风采 马关淇摄

  初遇:山风里的第一粒种子

  卓吉村的清晨来得清冽。当第一缕阳光从雅江河谷升起漫过东边交错的山口时,村口的青稞垛旁已响起孩子们的嬉闹。到了卓吉村,所有人都觉得这里的时光很慢,慢得能看见房檐上每一滴落下的雨滴;这里的生活很实,实得每一块石头都浸着祖祖辈辈的故事。而在我们即将驻留的三周里,我们会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埋下一粒粒种子,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田发芽。

  图2-清晨的牧民和牛 邓金翔摄

  升旗台:在云端种下家国的根

  周一的晨雾还未散尽,村委会的小广场已站满了人。稍显褪色的红旗在风中舒展,孩子们把红领巾系得端端正正。当国歌响起,少年们挺直了小身板,所有人一起用带着藏族口音的普通话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几十个孩子的歌声像漫过青稞田的山涧溪流,汇作一条河,与广播里雄浑的旋律融在一起,构成一首完整的国歌。

  “同学们看,”老师指着国旗上五颗金星,“四颗星星围绕着一颗星星,就像每一个你们这样的小朋友围绕着祖国这个依靠。”卓玛突然举起手:“老师,我家屋顶也有一面国旗!奶奶说,看见红旗就像看见北京的太阳。”山风掀起她的羊角辫,发梢上沾着的草屑在阳光下闪着光——原来在这边陲高原的小镇上,家国早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奶奶缝在门帘上的红布,是爷爷转经筒上的刻痕,是他们每天仰头就能望见的信仰。

  图3-支教团队队员与孩子们升国旗 李颖摄

  绘画课:在纸页上搭建通向世界的桥

  “你们心中西藏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当“我心中的卓吉与世界”绘画课开始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被点燃的酥油灯。简陋的教室里,连排座位拼成的课桌上铺满了斑斓的想法:有孩子画了戴红领巾的小学生站在天安门前,还有个小姑娘,在纸的右下角画了列车的车窗——窗台上摆着她最爱的格桑花,窗外是连绵的雪山和一条通往远方的铁轨。

  “老师,火车真的会像金色的大鹰吗?”小女孩举着画纸凑过来,指间还夹着两根水彩笔。她指着画里蜿蜒的铁轨:“阿爸说,坐火车能看见草原、沙漠,还有像大海一样的湖。”我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青藏铁路时的震撼——那些在高原上凿出的隧道,那些跨越峡谷的桥梁,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已绘就的画卷?我们打开电脑,让孩子们看见上海的东方明珠在夜色中流转,看见三亚的海浪卷着贝壳涌来,看见西安的兵马俑在博物馆里沉睡。罗布的眼睛瞪得圆圆的,他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我要当医生,去大城市学本事,回来给阿爸治腿疼。”小旺久用彩铅画了栋高楼,顶层画着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年轻人,旁边写着:"我要当工程师,给家乡建造多多的学校,这样我们就不用跑去县里上课了。"

  这些画纸上的世界也许稚嫩,却藏着最珍贵的东西——对未知的好奇,对改变的渴望,对"我能"的坚信。就像格桑花从石缝里钻出第一株芽,这些梦想正在卓吉村的星空下,悄悄攒着破土的力量。

  图4-绘画成果展示 李乐童摄

  爱国课:粉笔尖上的血脉相连

  爱国教育课设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白板上,支教老师用笔勾勒出中国的轮廓,西藏板块被特意描红,像一块被阳光吻过的玛尼石。“知道为什么这里要涂红吗?”老师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次仁立刻举手:“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家乡!”他的声音清脆得像大昭寺的钟声。

  笔迹在黑板上延伸,画出一列由青稞粒组成的“时光隧道”——从山南的青稞田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林芝的桃花沟到北京的天安门。“几百年前,西藏的先民用马帮驮着盐巴和羊毛,沿着茶马古道走出大山;今天,你们可以通过书本、通过网络,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老师滑动PPT,电脑上,雅鲁藏布江的波涛与天安门广场的晨曦交相辉映,西北戈壁滩上治沙人佝偻的背影与边境线上战士们戍边卫国的坚定身影交融成一副壮阔的画卷。

  “看!和咱们家里的窗花一样!”前排的男孩突然指着屏幕喊,喀喇昆仑山脉的戍边战士睫毛上的冰霜在镜头里闪着光,就像冬天的窗花一样。教室里安静了片刻,接着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卓玛悄悄抹了抹眼角,又立刻挺直腰板:“老师,等我长大了,要去边防哨所,给战士们送上热乎的酥油茶喝。”她的声音十分空灵,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荡开层层涟漪——爱国情怀在西藏山南卓吉村的孩子心中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爷爷手中攥着的旧军帽,是妈妈缝在书包里的平安符,是他们此刻眼里跳动的光。

  图5-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 王馨悦摄

  告别:星光下的双向奔赴

  离别的时刻来得比想象中快,最后的告别是在村委会会议室进行的文艺汇演。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只有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格桑花》的旋律响起时,扎西偷偷抹了抹眼角,又立刻扬起笑脸;卓玛把最爱的格桑花别在老师胸前,说这是“卓吉的幸运符”。在这个告别晚会中,我们读懂了“双向奔赴”的意义——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外面的世界,更是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而孩子们回馈的,是他们眼中未被世俗污染的、对世界最本真的热忱。

  告别的清晨,村口的牌匾下站满了孩子。他们手里捧着家里自己做的石头奶渣,口袋里塞着晒干的格桑花,小脸上挂着未干的泪痕。“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小女孩拽着我的衣角问。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梢:“会的,等你们画中的高铁动车通了,等你们的学校建好了,我们就会回来,听你们讲更多的故事。”

  回头望去,那面我们一起升起的红旗仍在村委会上方猎猎作响,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三周前,我们带着城市的灯火走到了山脚;三周后,孩子们用纯真的目光为我们的星空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是星星点亮星星,是格桑拥抱格桑。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而孩子们回馈的,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少年勇往直前的心气。

  图6-支教团队与孩子们合影 苏泉怡摄

  乘着村里安排的车经过桑日大桥时,雅江里的波光闪进我的瞳孔,我的思绪回到了第一次见到格桑花时的情景:它们扎根在最贫瘠的土地上,花瓣却被阳光镀得发亮。就像卓吉村的孩子们,他们的生命里或许没有优渥的条件,却有着最坚韧的力量。今天我们在他们心里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支撑高原的森林;今天我们共同书写的星河印记,终将在乡村振兴这幅伟大的画卷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内心;而最好的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文/刘盎然 图/“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卓吉村支教团队)

  (责任编辑:王馨悦、李颖)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卓吉村支教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