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河海学子四市探访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产业活力,而金融则是产业发展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就业。2025年7月2日至10日,河海大学商学院“金融活水润乡土”实践团深入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连云港赣榆区、扬州高邮市、镇江句容市四地,探究农村金融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物流中的调配作用,实地了解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与存在问题。
  资金是农村发展的基石。在昆山市金华村,实践团采访了乡村主理人,实地参观当地文旅项目,详细了解该村利用“浦腾壹号”母基金打造乡村文旅新模式的过程——这一模式让昔日“孤岛村”蜕变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实践团在金华村百姓会堂与村庄老人交流时,老人们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村庄变迁,特别提到村里近年探索实施的“六金富民”模式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靠着好政策,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一位老人的话语道出了村民的真切感受。在村委会干部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金华村田园金谷会客厅,直观感受村庄从传统农业村向文旅特色村的发展脉络。
  
  图为实践团采访乡村主理人了解文旅项目运营情况。刘名扬供图
  人才是乡村转型的核心引擎。在赣榆区海前村,电商党支部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电商展示馆,介绍该村如何通过电商平台吸引并培育本土人才。实践团随后采访了电商领头雁王虎,王虎分享创业心得:“刚开始缺技术、没渠道,是村里组织培训、搭建平台,才让我们这些渔民摸到了电商的门道。”通过与电商党支部书记座谈,实践团还了解到海前村电商直播从业人数、人才培训方案等细节,梳理出人才在渔村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在高邮市龙虬镇,实践团专访了扬州市鑫潼源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星新,他返乡从事高邮大虾养殖,创办家庭农场和交易市场,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用产业发展实绩吸引更多人回归乡村。
  
  图为团队成员在标苗区观察虾苗生长状况。吴晓牧供图
  物流是连接乡村产业与市场的纽带。在句容市丁庄村,实践团走访葡萄种植基地,了解到“惠农贷”如何精准支持当地葡萄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华东地区最大优质葡萄产区。在与句容丁庄葡萄合作联社座谈时,村委书记介绍,随着葡萄产业壮大,保鲜期短成为外销瓶颈,村党委牵头建设冷库及分拣中心后,冷链物流延长了保鲜期,助力葡萄远销东南亚,年出口量连续三年增长15%以上,带动城市资金持续反哺农村。
  
  图为团队在丁庄葡萄合作联社召开座谈会探讨产业发展。刘名扬供图
  信用是农村金融服务产业的根基。在句容市西冯村,实践团向句容农业农村局及村委会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整村授信”模式在草坪产业的推行细节,包括信用评估标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流程等。与信用等级较高的种植户交流时,他们提到:“凭信用就能贷款,不用抵押担保,还能享受低利率,这让我们敢扩大种植规模了。”实践团还参观了西冯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村庄发展历史与未来规划,并走进连片草坪种植基地,实地感受信用体系建设如何倒逼生产规范、推动产业升级。
  
 图为调研团在句容丁庄葡萄联社合影。吴晓牧 供图
  “金融活水润乡土,普惠城乡促振兴。”通过在江苏四市的实地调研,河海大学商学院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农村金融在资金流、人才流、物流、信息流“四流”联动中发挥着关键调配与支撑作用。实践团不仅直观感受到农村金融对产业壮大、村民增收、乡村蝶变的实际推动效果,更总结出金融与特色产业深度耦合、“四流”联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核心经验。下一步,实践团将基于调研成果撰写报告,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提出针对性建议,探索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江苏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实践力量。(通讯员夏歆迪 沈兰惠 李美烨)
    来源:河海大学商学院“金融活水润乡土”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