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穿越七千年!定远侯家寨遗址实证江淮史前文明辉煌

(通讯员 倪玮凡) 考古揭示稻粟共存、刻画符号、红烧土建筑,改写安徽史前史,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添力证
(定远,2025年8月1日)在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宁静的田野之下,沉睡着一部远比县志记载更为悠久的史诗。距今约7000年的侯家寨遗址,正通过考古工作者细致的手铲与先进的科技手段,缓缓掀开其神秘面纱。作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5000年)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侯家寨遗址的持续研究与丰富发现,以无可辩驳的物证宣告:早在七千年前,定远这片土地已是中华文明早期“满天星斗”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星辰,生动展现了江淮地区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为理解长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互动提供了关键桥梁。
 
图为定远博物馆中的历史陈列馆
 
填补空白的江淮史前关键坐标
侯家寨遗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七里塘乡,其发现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历经数次科学考古发掘,该遗址已被学术界确认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核心代表,其学术价值之高,甚至以其命名为“侯家寨文化”。它的存在,成功填补了该区域史前文化序列中的关键空白,成为连接淮河流域与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图为侯家寨遗址位置图
 
触摸七千年前的生活密码
近期对侯家寨遗址出土遗存的整理与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远比想象中更为生动的史前生活图景:稳定的聚落与独特的建筑:** 遗址内清晰可见的房基、柱洞遗迹,特别是大量红烧土块的发现,揭示了当时先民已形成稳定的定居聚落。考古学家推测,这些红烧土很可能与独特的房屋建造方式(如墙壁或地面的硬化处理)或灶址有关,展现了适应环境的建筑智慧。

   先进的石器与多元的生业:出土的大量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制作精良,刃口锋利,反映了发达的石器加工技术,是当时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尤为重要的是,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稻谷和粟粒遗存**。“这清晰地表明,侯家寨先民在七千年前已同时掌握稻作和旱作农业技术,”参与研究的农业考古专家李华教授指出,“这种‘稻粟共存’的农业模式,是适应江淮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的聪明选择,也证明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北向扩展。”同时,出土的骨镞、骨鱼镖、网坠以及丰富的兽骨、鱼骨、蚌壳,则生动记录了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图为侯家寨遗址收集的陶片
   灿烂的精神世界:刻画符号之谜:侯家寨遗址最引人瞩目的发现之一,是其陶器上丰富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多刻画在陶器(如釜、罐、钵)的特定部位(口沿、肩部),形态多样,包括网格纹、波浪纹、斜线纹、交叉纹以及更复杂的疑似太阳纹、植物纹等。“这些符号绝非随意的装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哲解释,“其出现的规律性、复杂性,以及在同时期遗址中的罕见性,强烈暗示它们可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是原始记事、族徽标记或早期宗教意识的萌芽,是探索中国文字起源前的重要线索。”此外,独特的夹炭陶、夹蚌陶(陶土中掺入炭屑或蚌壳末以改善性能)和典型的圜底釜、支座等器物群,构成了侯家寨文化鲜明的物质文化特征。
连接南北的文明桥梁与多元一体的实证
侯家寨文化展现出的面貌,既不同于同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也区别于南方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域特色。它是该地区本土文化独立发展、生机勃勃的有力证明。同时,考古学家也在其文化因素中辨识出与周边文化,特别是北方的北辛文化、南方的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系统可能存在的交流迹象。“侯家寨遗址就像一座关键的桥梁,”张明哲研究员强调,“它为我们理解七千年前长江与黄河两大文明体系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共同塑造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地理和文化连接点。”其丰硕的考古成果,无疑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与发展理论增添了来自江淮大地的厚重基石,极大地丰富了安徽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明史。
保护传承:让远古文明照亮未来
作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侯家寨遗址的保护工作持续受到重视,但也面临着自然侵蚀与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挑战。目前,考古学家正运用碳十四测年、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更精细的研究,以期深入解读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环境变迁等深层问题。定远县文化部门表示,正在积极规划依托侯家寨遗址的文化价值,探讨建设遗址公园、完善博物馆展陈的可能性,旨在让这沉睡七千年的文明瑰宝“活起来”,成为定远闪亮的文化名片和公众了解悠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结语:侯家寨遗址的每一块红烧土、每一粒碳化稻粟、每一道神秘刻画,都是七千年前江淮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探索未知的无声见证。它穿越时空的烟云,不仅改写了定远乃至安徽的历史源头认知,更以其独特的江淮气质,融入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多元起源画卷。随着保护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侯家寨遗址蕴藏的史前密码必将被更多破译,这束来自远古的文明之光,将继续照亮我们追寻自身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在定远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七千年前的炊烟仿佛从未散去,正与现代的高铁轰鸣共同谱写着新的文明篇章。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倪玮凡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