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淮北师范大学学子赴利辛烈士陵园 青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淮北师范大学学子赴利辛烈士陵园 青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2025 年7 月 25 日,淮北师范大学 “三下乡” 实践员陈梦雨走进利辛烈士陵园,以实地调研形式开展红色精神传承活动。此次实践响应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号召,通过史料挖掘、实地走访,让沉睡的英烈故事焕发时代活力,为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搭建生动课堂。
 
史料深耕:筑牢调研根基
为避免 “走马观花” 式参观,陈梦雨提前两周启动准备工作。她系统查阅《利辛县志》《亳州革命老区斗争史》等文献,从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官网调取陵园档案,还联系利辛县党史办获取《利辛英烈传》等内部资料,构建起详实的 “史料数据库”。
整理中,一组数据令她震撼:陵园安葬的 136 位烈士中,89 位为利辛本地籍,平均牺牲年龄仅 24 岁。“与我们同龄的生命,在战火中绽放出最壮烈的光芒。” 带着这份触动,她设计 “三线并行” 调研方案:按 “烈士籍贯” 追踪本地英雄成长轨迹,依 “牺牲时间” 梳理不同时期斗争故事,借 “遗物见证” 挖掘物品背后的精神密码,并为每座墓碑制作 “身份卡”,预留 “现场发现” 记录栏。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园纪念碑
 
陵园探秘:触摸历史温度
7 月 22 日清晨,松柏掩映的陵园静谧肃穆,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纪念碑前诵读《烈士名录》。当念到 “王克勤,1920 年生,1947 年牺牲” 时,陵园管理员李建国走上前:“这位‘明星烈士’的故事,藏着真正的战士品格。”
在纪念馆,一支 1946 年的钢笔吸引了陈梦雨的目光。“王克勤出身贫寒,参军后靠这支笔从文盲成长为战斗骨干。” 李建国的讲述让她驻足良久,摄像机镜头从钢笔缓缓移向《王克勤日记》复制品,笔记本上随即记下:“钢笔 — 自学精神;日记 — 革命信念”。
淮海战役展区的泛黄照片里,担架队队长李德才的身影格外醒目。“他腿受重伤,仍爬两里地送伤员。” 李建国的讲述,让陈梦雨迅速调整镜头捕捉细节。当天,她按时段高效行动:上午随李建国遍历 “烈士纪念墙”“英烈事迹廊”,下午拍摄带七个补丁的军用水壶等遗物,傍晚则按 “家庭背景”“精神特质” 分类整理笔记。
祝文清、江效雨等烈士的墓碑前,她驻足良久。23 岁牺牲于剿匪战斗的祝文清,以粮铺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的江效雨,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献身的李清明…… 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园英雄墓碑
 
薪火传递: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调研成果最终凝结为三本笔记:136 位烈士基本信息完整收录,7 位烈士的生平补充了亲属口述细节。陈梦雨在《利辛英烈传》空白处补全张建军讲述的爷爷张俊烈士家书细节,给每帧遗物照片标注 “物品年代”“精神内涵”,军用水壶的备注写着 “节俭奉公的生动体现”。
“24 岁的他们与 24 岁的我们,青春重量从未不同。” 陈梦雨计划通过班级分享会,用这些带着温度的资料,讲述王克勤战斗间隙坚持学习的故事。李建国对此赞不绝口:“年轻人沉下心做传承,难能可贵。”
夕阳西下,陈梦雨再次站在纪念碑前。她坚信,这些英烈从未远去。正如她在笔记中所写:三下乡的意义,在于用青春脚步丈量精神高地,让红色基因在朴素传承中,真正融入血脉、照亮前路。
 
    来源:网络信息查询,实践考察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