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刘基(伯温)“立德、立功、立言”先贤精神,响应文化振兴号召,丽水学院“寻基探文”——“寻访刘基足迹,传承伯温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5日开启以莲都与青田县为实践地,为期3天的文化之旅。走访石门洞、伯温古道等多地,通过实地溯源,挖掘刘基生平故事、文化贡献,开展了“踏迹寻贤”实地探访(记录故居建筑特色、梳理刘基生平事迹)、“伯温故事汇”社区宣讲(讲述刘基治国智慧与民间传说)、“非遗活化”实践(学习伯温传说口述技艺、制作伯温文化主题手作)旨在以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传播让伯温文化“活”起来,推动先贤智慧融入当代生活,为地方文化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7月5日清晨,实践队首站抵达青田县石门洞景区,这里是刘基少年时期的求学之地。刚入景区,百余米高的石门飞瀑便映入眼帘,瀑流撞击岩石溅起的水雾裹挟着山林清润,队员们手持笔记本与相机,沿石阶向刘基求学旧址进发。旧址旁的古石桌表面留着岁月磨痕,岩壁上“读书”“悟道”等摩崖石刻虽历经风雨,笔画仍显苍劲。“刘基14岁时在此跟随老师王江平研读《春秋》,常坐瀑边青石观水悟理,山水灵气滋养了他的学识胸襟。”景区讲解员龚琳指着石桌介绍,“这桌角的浅凹,相传是他长期放置砚台留下的痕迹。”实践队队员唐湘宁俯身记录石桌尺寸,在笔记本上写道:“自然山水与历史遗存交织,这里藏着伯温‘耕读修身’的源头。
7月6日,实践队上午赴青田县伯温古道徒步探访。古道蜿蜒于青山间,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沿途的古亭、碑刻留存着历史印记。队员们背着设备沿古道前行,不时驻足拍摄景致、记录碑刻文字。“相传刘基曾多次沿这条古道往返于家乡与求学地,古道见证了他青年时期的成长。”实践队队长、丽水学院工学院2023级学生芦秋彤对照史料讲解,“大家注意看路边的‘指路石’,上面的刻字虽模糊,但能看出当年为行人指引方向的功能,这和刘基‘济世利民’的理念很契合。”下午,实践队转至青田县章旦村开展“伯温故事汇”宣讲,30余名村民与小学生围坐于村文化礼堂。队员陈浩结合图文PPT,讲述“刘基劝农种桑”的故事:“刘基不仅有谋略,更关心百姓生计,他曾在青田推广桑蚕养殖,帮村民增收。”“哥哥,刘基真的能预判农事收成吗?”8岁的村民孩子吴宇轩举手提问,芦秋彤笑着回应:“他是通过观察气候、土壤总结规律,就像我们现在学的科学知识,这是‘实践出真知’呀!”宣讲结束后,村民章爱娟感慨:“以前只知道刘基是大人物,现在才懂他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这么近。”
7月7日,实践队前往丽水市核心城区,首站走进丽水博物馆。在“刘基文化专题展厅”,队员们认真参观陈列的刘基诗文手稿复制品、相关历史器物,并不时与展厅讲解员交流。“这组‘刘基治浙’场景模型,还原了他当年在浙江推行惠民政策的场景,比如兴修水利、简化赋税。”老师王江平向队员们介绍,“博物馆希望通过实物与场景结合,让观众更直观理解伯温精神。”队员们用相机拍摄展品细节,实践队队员林茜茜还针对“刘基与丽水地域文化关联”向王江平提问,详细记录讲解内容。下午,实践队来到丽水市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曾是纪念刘基的重要场所,保留着多处与伯温文化相关的遗存。队员们探讨伯温文化活化路径,林茜茜建议:“可将刘祠堂背的遗存故事做成文创书签、短视频,吸引年轻人了解;美术学院学生也可参与街区墙绘,展现伯温传说。”

3天的实践活动中,丽水学院“寻基探文”实践队队员们足迹遍布山水与城区,既触摸历史遗存,也用行动传播伯温文化。队员梁海涛表示:“从石门洞的自然灵气到刘祠堂背的人文底蕴,每一处都让我更懂伯温精神的内涵,青年更该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