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智破信息壁垒以 “数韵” 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

盛夏的遇龙河畔,竹筏泛波,稻田叠翠。7月3日至7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遇龙数韵,乡见未来”本科生实践团队走进阳朔县骥马村,带着“破解旅游信息差”的课题开展实地调研。这个毗邻遇龙河景区的小村庄,正以“数智”之力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而团队此行的目标,正是为其量身搭建一个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智能体平台,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图为骥马村自然生态景色 廖梓氙摄
 凭借遇龙河的旖旎风光与田园生态,这个曾经的普通村落如今民宿、农家乐鳞次栉比,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来打卡。“这里的山水像画一样,但第一次来真是‘两眼一抹黑’。”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女士在接受调研时坦言,找住宿要挨个询问村民,担心被推荐到价格虚高的店家;好不容易选定一家农家乐,却发现味道与预期相去甚远,“早知道另一家口碑好,也不至于花冤枉钱”。
  团队在走访中发现,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回收的100余份有效问卷中,68%的游客表示曾因信息模糊产生焦虑——网上评价真假难辨,民宿价格“旺季猛涨、淡季跳水”,部分农家乐的“阴阳菜单”让消费体验大打折扣;更有游客反映,被推荐参加的自费项目实际体验与宣传相去甚远,感觉“花了冤枉钱”。“旅游信息就像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底牌’,游客只能被动选择。”团队成员梁锦婷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在悄然侵蚀着乡村旅游的信任基石。
  而对于村民与从业者而言,信息壁垒同样带来困扰。经营民宿的村民王大姐说:“我们家的农家菜用的都是自家种的菜,价格实在,但很多游客不知道,宁愿去名气大却味道一般的店。”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让优质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也让恶意竞争有了可乘之机。

图为团队成员对格格树民宿工作人员访谈 梁锦婷摄
“您最希望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旅游信息?”“如果有一个智能平台,您最想查询哪些内容?” 在骥马村的民宿大堂、遇龙河步道旁,实践团队成员手持问卷,耐心与游客、村民交流。超过一半的受访游客明确表示,渴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来辅助决策;而不少村民也坦言,期待一个统一平台能整合资源,让自家的民宿、美食和特色活动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詹明真摄
  一位非遗传承人告诉团队成员,他的竹编手艺很好,想让游客体验,但不知道怎么宣传;还有民宿老板提到,旺季时总有人质疑价格,要是能公开透明地展示成本和服务标准就好了。
  调研期间,团队还实地走访了12家民宿、5家农家乐,记录下30余条具体需求:家庭游客希望快速找到带儿童设施的民宿,年轻游客关注非遗体验和小众玩法,村民则期待平台能帮助他们规范定价、展示特色。这些碎片化的需求,正逐渐勾勒出智能体平台的清晰轮廓。
  骥马村的变迁,是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但实践团队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乡村旅游要走向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颜值”的山水,更需要“高智商”的服务——如何让治理能力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如何让游客的体验感与乡村的获得感同步提升,是新阶段必须回答的命题。
  (通讯员 詹明真 梁锦婷 廖梓氙)


 
    来源:遇龙数韵乡见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