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斜斜地穿过梧桐树叶,洒在图书馆古朴的砖墙上时,我常常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一摞书。这几乎成了我大二以来的固定仪式——在晨光与暮色之间,与知识为伴。
初入大学,自由的氛围曾让我一度迷失。没有了高中时严格的作息和老师的督促,我像脱缰的野马,在宿舍的床上赖到日上三竿,课程全凭兴趣,作业拖到截止前夜才仓促应付。直到期中考试成绩单上刺眼的数字,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我意识到,大学赋予的自由,不是放纵的借口,而是自律的试金石。
于是,我决定改变。我选择图书馆作为我的“战场”。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图书馆的灯次第亮起,我踩着寂静的阶梯,找到那个熟悉的位置。窗外的鸟鸣是天然的背景音,手边一杯温热的咖啡,摊开的笔记本上,是昨晚预习时标记的疑问。当阳光渐渐铺满桌面,我的思绪也随着书页的翻动而清晰起来。下午的时光,我常在讨论区与同学激烈地辩论某个理论模型,或是安静地在自习室里,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绞尽脑汁。傍晚,夕阳的余晖将书架染成金色,我合上书本,带着充实感离开。偶尔,深夜的图书馆灯火通明,为了赶一篇重要的论文,我和几位同学并肩作战,困了就趴在桌上小憩片刻,醒来继续敲击键盘。那一刻,疲惫与专注交织,但心中却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
图书馆的时光,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意志的磨砺。它教会我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锚定自己的方向。那些在书页间流淌的晨光与暮色,见证了我从懵懂到自律的蜕变。它提醒我,真正的自由,源于对目标的清晰认知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当毕业季来临,回望这座知识的殿堂,我深知,它赋予我的,远不止是学位证书上的文字,更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在寂静中沉淀、在坚持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