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家,大学生资讯发布平台
大学生之家

非遗红韵润青春:新时代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引导大学生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30    阅读:
    来源:杨安琪
  非遗红韵润青春:新时代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引导大学生的实践路径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瓯窑工坊里,会计专业的韩同学正专注地为瓷盘上的红旗纹样补色——这枚烧制完成的"天安门映月"瓯窑作品,既是她的第一份非遗习作,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实践。与此同时,深圳大学的礼堂里,陆丰皮影戏《烽火婵娟》的光影流转间,学子们在皮影起落中读懂了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这些鲜活场景印证着一个时代命题:在文化自信建设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今天,非遗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
  一、时代召唤: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必然逻辑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迫切需要找到具象化的表达载体。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承载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实践的精神凝结,蕴含着初心使命与信仰力量。二者的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更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从非遗传承维度看,青年参与不足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据统计,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中,近三成面临传承人断层风险,而大学生群体对部分传统技艺的认知仍停留在"博物馆展品"层面。红色文化传播同样面临挑战,刻板化的宣讲模式难以激发"数字原住民"的情感共鸣,亟需创新表达形式。
  二者的融合恰好形成互补效应。非遗的具象化技艺为抽象的红色精神提供了承载载体,让"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核可感可触;红色文化则为非遗注入时代灵魂,使其从传统技艺升级为精神传播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融合既满足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探索,又回应了其成长过程中对精神坐标的需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抓手。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颇具启示:该校"三瓯一木"非遗工作室开设的公选课常年一课难求,当瓯绣、瓯窑课程融入红色主题后,学生参与热情更胜往昔,仅2024年就诞生了百余件红色非遗作品。这种热度背后,正是青年群体对有温度、可参与的文化教育形式的迫切渴求。
  二、课程融合:构建"非遗+红色"的育人课堂体系
  课堂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主阵地。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理论+实践+创作"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在技艺研习中感悟红色精神。
  (一)核心课程的跨界重构
  高校应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交叉课程,实现非遗技艺与红色历史的有机衔接。浙江工贸的"瓯窑技艺与红色文创"课程便是典型范例:课程前半段讲解瓯窑发展史与温州地区革命历史,让学生了解1949年温州和平解放时期窑工支援前线的史实;后半段指导学生将天安门、红旗等红色元素融入瓷盘设计,在拉坯、上釉、烧制的过程中完成精神洗礼。
  湘潭大学则针对梅山剪纸开设专题课程,组织学生走访安化红军标语遗址,将"打土豪分田地""拥护工农红军"等历史标语转化为剪纸纹样。非遗传承人向惠金在课堂上示范如何用传统"月牙纹"表现红旗飘扬的动感,用"锯齿纹"刻画革命战士的坚毅,让学生领悟"技艺有法,精神无价"的深意。
  这类课程的成功关键在于"双向解码":既要解构非遗技艺的工艺逻辑,又要解读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如将木活字印刷与红色文献复刻结合,让学生在拣字、排版中体会《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传播的艰辛;将蓝夹缬印染与革命标语制作结合,在染缸浸润中感悟红色思想的渗透力。
  (二)实践课程的场景延伸
  实践课程应打破教室围墙,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技艺习得—精神感悟"的转化。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组织"非遗红色研学"实践课,带领学生赴汕尾陆丰,一边向皮影戏传承人学习影人制作技艺,一边走访红二师作战遗址,最终创作出红色题材皮影戏《烽火婵娟》。当学生操控着亲手制作的影人演绎革命故事时,对"军民同心"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温州理工学院的"田野思政课"更具创新性。该校组织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深入文成县郭山村,将布袋戏技艺与当地红军遗址故事结合,策划"非遗里的红色记忆"展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挖掘革命史料编写剧本,设计专业学生改良木偶造型,传媒专业学生负责拍摄传播,不同专业学生在协作中既掌握了非遗技艺,又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
  (三)隐性课程的氛围营造
  隐性课程通过环境浸润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依托校园空间打造"红色非遗景观带":在图书馆设立木活字红色语录展柜,在宿舍楼悬挂瓯绣红色主题挂件,在食堂布置泥塑革命场景浮雕。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校园内搭建"非遗数字长廊",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3D建模的红色非遗作品,参与"剪纸拼贴革命历史"互动游戏,让校园成为全天候的育人课堂。
  此外,高校还可通过"非遗红色沙龙"搭建交流平台,定期邀请老党员与非遗传承人共讲往事。浙江工贸就曾组织老干部大学党员与学生共绣"建国75周年"主题瓯绣作品,老干部讲述亲历的建设故事,传承人指导刺绣技法,针线交织间完成代际对话与精神传承。
  三、实践创新:搭建"体验+传播"的参与平台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建立在深度参与之上。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到"传播者",是实现引导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打造
  沉浸式体验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实现情感共鸣。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将实践课堂搬进南昌绳金塔非遗工坊,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纹样数字化"项目:先是观摩党员技术骨干用3D扫描技术复刻革命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盘,再亲手用建模软件设计红色元素非遗数字藏品,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上链确权。整个过程让学生既掌握了数字技术,又体会到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湘潭大学的"梅山剪纸数字体验馆"提供了更具科技感的体验。学生可通过VR设备"走进"1935年的安化苏区,在虚拟场景中拾取柴火、研磨染料,模拟当年红军战士与剪纸艺人合作创作宣传品的过程;还可在互动区用触控笔临摹红色剪纸作品,系统会自动比对学生作品与传承人范本的差异并给出改进建议。这种"虚拟实践+现实创作"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参与热情。
  (二)主题创作活动的开展
  主题创作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情感投入的有效方式。高校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红色非遗创作大赛,如建国周年、建党纪念日等。浙江工贸在2024年组织"瓯塑红星创作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组创作,用彩色油泥在木板上塑造国旗、党徽等形象,工作室负责人孟永胜现场指导如何通过明暗层次表现旗帜的立体感,让每一颗"瓯塑红星"都成为初心的见证。
  武山县红军小学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红色剪纸长卷创作"活动更具规模效应。大学生志愿者与小学生共同创作《党的光辉历程》长卷,从中共一大到新时代,每个历史节点都用剪纸语言呈现。大学生在指导小学生刻制"飞夺泸定桥"纹样时,自身也完成了一次红色精神的再学习。
  创作活动应注重成果转化,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价值。温州理工学院将学生设计的红色布袋戏木偶、蓝夹缬文创产品纳入校园文创店销售,所得收益用于支持乡村非遗传承;中国民航大学组织学生将红色主题非遗作品拍摄成"非遗双语课"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播放,让学生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联动
  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能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认知。中国民航大学"青衿之志"实践队的"返家乡"活动颇具特色:队员们回到各自家乡,挖掘当地红色非遗资源——在东北收集抗联时期的桦皮画技艺,在云南整理红军路过时留下的扎染纹样,在河北记录白洋淀雁翎队相关的芦苇画故事。实践结束后,团队整合13项非遗技艺,制作成《非遗里的红色记忆》纪录片,在校园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校地联动的志愿服务更能实现长效育人。浙江工贸瓯绣工作室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鹿城区30个社区非遗创意坊,既向居民传授基础刺绣技艺,又讲述瓯绣作品中红色元素的由来。志愿者韩佳琦在社区课堂上,结合自己创作的"天安门瓯窑盘",讲解革命年代温州艺人以技艺支援前线的故事,这种"技艺教学+故事讲述"的模式,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双百行动"则实现了双向赋能:一方面组织学生赴陆丰调研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用专业知识为其打造新媒体传播方案;另一方面将原创红色剧目《亲爱的红军》带到陆丰巡演,学生在舞台演出与非遗调研的双重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特区精神"与"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
  四、数字赋能:构建"云端+创意"的传播矩阵
  在数字化时代,要让红色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大学生心里,必须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一)新媒体内容的创意生产
  大学生是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针对性的内容生产能实现精准触达。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学生团队运营"非遗红韵"抖音账号,创作系列短视频:《3分钟学会红军标语木活字排版》用快节奏剪辑展示技艺流程,《瓯绣里的革命故事》以访谈形式邀请传承人讲述往事,《红色非遗盲盒开箱》结合流行玩法介绍文创产品。其中《皮影戏演绎长征路》视频通过卡点剪辑与流行音乐结合,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
  中国民航大学的实践队则擅长结合热点进行创作。在《哪吒2》热映期间,他们制作《从哪吒剪纸看革命英雄主义》视频,对比传统哪吒形象与红军战士形象的精神共性;春节期间推出《非遗年货里的红色记忆》直播,展示山西锣鼓、河南剪纸等非遗年货,讲解其与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关联,直播带动非遗产品销量增长30%。
  内容创作应注重"年轻化表达":用卡通IP解读红色非遗(如设计"剪纸小红军"形象),用互动剧情增强参与感(如"选择不同非遗技艺传递革命情报"小游戏),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历史(如用动态图表展示红色非遗分布图谱)。
  (二)数字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专属数字平台能为红色非遗传播提供稳定载体。湘潭大学博士服务团开发的"梅山剪纸数字体验馆"网站,设置"红色剪映""网上商城""互动社区"等板块:学生可在"红色剪映"板块欣赏《中国梦》等经典作品,在"互动社区"上传自己的创作并获得传承人点评,在"网上商城"购买红色剪纸文创。平台上线半年即吸引10万余名大学生注册,形成了"创作—展示—交流—转化"的闭环。
  温州理工学院搭建的"瓯韵数字平台"更具地域特色,整合了木活字、布袋戏等非遗资源与红色遗址信息:学生点击"虚拟研学"板块,可通过VR技术"走进"文成县红军遗址,同步观看布袋戏演绎的相关故事;"技艺教学"板块提供蓝夹缬印染等课程的高清视频,支持倍速播放与步骤拆解,满足自主学习需求。
  平台运营应注重互动性与社群建设,定期举办"线上非遗创作大赛""红色故事征集"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与学习感悟,形成"比学赶超"的文化氛围。
  (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
  前沿数字技术能为红色非遗传播带来全新体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实训中引入数字孪生技术,让学生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非遗展品创建数字孪生体,通过AR技术实现"虚拟互动"——用手机扫描实体展品,屏幕上就会呈现该展品背后的革命故事与技艺传承过程。
  更具创新性的是"元宇宙红色非遗展馆"的建设。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非遗工坊:学生可创建虚拟avatar,在数字空间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与其他高校学生组队完成红色主题非遗创作,甚至举办虚拟作品展。这种沉浸式、社交化的体验,极大突破了时空限制,让红色非遗传播更具吸引力。
  数字技术的应用需避免"技术至上",始终坚持"文化为核"。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应聚焦红色精神的诠释与非遗技艺的传承,让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非炫技的工具。
  五、机制保障:筑牢"校地+长效"的发展支撑
  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引导大学生,绝非零星活动的简单叠加,需要构建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确保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党建引领的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能为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力量凝聚。浙江工贸创新学院党总支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党支部将"三瓯一木"工作室作为党建阵地,选拔非遗传承人中的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形成"党员传承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骨干队伍。支部定期开展"非遗传习中的党性修养"主题党日活动,将技艺传承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浙里非遗别样红"党建品牌。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意传播与实践党支部,更是跨学科融合的典范。该支部整合不同专业师生力量,以红色剧目《亲爱的红军》和非遗调研为抓手,开展党建活动与育人实践,既保障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又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创新活力。
  高校应建立"党委统筹、院系负责、支部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将红色非遗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与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二)校地协同的资源保障
  校地协同能实现资源互补,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撑。温州理工学院与文成县、瑞安市等地建立长期合作,共建"非遗红色研学基地":地方政府提供非遗工坊、红色遗址等场地资源与政策支持,高校派出专业教师与学生团队,开展技艺传承、文化调研、文创开发等工作。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了高校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又为地方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青春力量。
  武山县则构建了"高校+文旅企业+传承人"的合作体系:高校负责人才培养与创意设计,文旅企业提供市场渠道与资金支持,传承人负责技艺指导。三方联合开发的红色非遗文创产品,既成为当地旅游名片,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作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平台。
  校地合作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与利益共享机制,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合作可持续、有成效。
  (三)人才队伍的支撑保障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应组建"非遗传承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技艺教学;思政教师负责红色文化解读,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专业教师(如设计、传媒、计算机专业)负责创新形式与技术支撑。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邀请豫章艺术馆馆长、党员先锋郭会平担任实践导师,同时配备思政教师与数字技术教师,形成"三人一组"的指导模式。在"红色非遗数字藏品开发"项目中,传承人指导传统纹样设计,思政教师解读红色元素内涵,技术教师教授建模与上链技术,实现了"技艺、精神、技术"的全方位指导。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赴红色圣地与非遗传承地调研学习,提升其将二者融合的教学能力。
  (四)评价激励的导向保障
  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能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评价方面,可将红色非遗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参与学时、创作成果等量化指标;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非遗文化传承之星""红色文化传播先锋"等荣誉称号,并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
  在教师激励方面,将红色非遗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对开发特色课程、指导实践项目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与经费支持。浙江工贸就对"三瓯一木"课程团队给予专项经费,用于教材开发与教具购置,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倾斜。
  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技艺掌握与作品创作情况,更重视其精神层面的成长与变化。
  六、青春担当:从传承者到创新者的价值升华
  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最终要落脚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上。这种融合不仅让大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更使其成为精神的践行者与创新的开拓者。
  在浙江工贸的瓯窑工坊里,学生韩佳琦在烧制完成"天安门瓷盘"后写道:"当指尖触摸到滚烫的瓷盘,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份责任。"在深圳大学的皮影戏后台,学生们操控着亲手制作的影人,深刻体会到"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使命"。在中国民航大学的返家乡实践中,学生胡卓凡感悟到:"文化传承不是守旧,而是用青春力量让传统活在当下。"
  这些心声印证着融合育人的成效:大学生在非遗技艺的研习中,读懂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增强了传承非遗的自觉担当。他们用数字技术让剪纸"动起来",用创意设计让皮影"潮起来",用志愿服务让非遗"活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为引导大学生打开了新的视野。当木活字印出的红色语录在校园流传,当瓯绣绣制的国旗在展厅飘扬,当皮影演绎的革命故事在云端热播,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这既是非遗传承的时代新生,也是红色基因的青春延续,更是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践行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
  未来,随着融合路径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必将有更多大学生在非遗与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生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