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增进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服务社会的能力,2025年7月5日至7月12日,豫北医学院赴平顶山“缅怀英烈铸忠魂,传承红色树新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石霞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鲁山县、平顶山市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宣讲服务等多种形式,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社会责任感。
此次实践活动兼具教育意义与现实价值,目标清晰且多元。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通过走进抗日纪念馆、宣讲红色故事,让团队成员与青少年共同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斗争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地方文化探寻上,深入非遗场馆与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服务层面,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多重目标的融合,旨在培养既懂历史、爱文化,又能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新时代青年,为地方发展与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期间,团队循着“红色传承 —文化探寻—社会服务”的路径,有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
一、探访抗日纪念馆,聆听英雄事迹
实践活动首站来到鲁山县豫西抗日纪念馆。在石霞老师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馆内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和场景复原展区。石霞老师结合史料,详细介绍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历程及英雄人物事迹,从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故事让师生深受触动。在烈士名录墙前,团队集体默哀,缅怀先烈。同学们表示,对豫西抗战历史有了更清晰认识,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信念。
二、宣讲红色故事,播撒爱国种子
离开纪念馆后,实践队伍前往鲁山四街小学附近,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周边”活动。团队成员化身讲解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围拢过来的小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随后播放红色动画电影,孩子们被深深吸引,现场掌声不断。实践团队负责人王权燚称,希望以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扎根心中。
三、走进花瓷博物馆,感受非遗魅力
为探寻地方文化瑰宝,实践团队来到鲁山花瓷博物馆。鲁山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以“釉色斑斓、灿若晚霞”闻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了花瓷的烧制工艺、历史传承及当代创新发展,当讲到匠人们为复原传统技艺历经上千次试验时,同学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肃然起敬。学生表示,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将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四、参观平顶山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
实践团队随后前往平顶山博物馆,团队重点参观《山下故园》《应国印象》《楚汉文明》和《唐宋遗韵》四个主题展区。《山下故园》展区的石器、彩陶勾勒出远古先民生活图景;《应国印象》展区的青铜器、玉器还原西周应国风貌,应国玉鹰见证古代礼制文化辉煌;《楚汉文明》展区的兵器、陶器诉说楚汉相争风云;《唐宋遗韵》展区的瓷器、书画呈现唐宋时期平顶山地区繁荣景象。石霞老师总结时说,了解地方历史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此次参观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地方历史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连,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五、驻足平顶山广场,普及用药知识
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实践团队,服务群众健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活动最后一天,团队来到平顶山广场,开展“合理用药知识普及”公益活动。队员们提前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海报。面对前来咨询的市民,大家耐心解答。此次活动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既锻炼了队员的沟通能力,也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贡献了青春力量。

此次豫北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教育、文化探寻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从革命故事到红色种子播撒,从非遗坚守到文明积淀,团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悟精神,深化了对“爱国、担当、传承、创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