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数字赋能闽剧非遗,青春助力文化传承” ——闽江学院学子探索闽剧与AR技术融合新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让传统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成为时代赋予青年的重要课题。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艺启数韵,闽韵焕彩”实践队走进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建民俗博物馆等地,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数字技术为笔,为闽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描绘新时代的传承蓝图。

探源闽剧历史,触摸文化根脉

实践队前往福建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泛黄戏单、古朴乐器和精美戏服,无声诉说着闽剧从清代“儒林班”到现代舞台艺术的演变历程。队员们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闽剧的唱腔特色、表演程式及地域文化内涵。对闽剧的历史文化,唱腔技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探访晋安区芙蓉闽剧团:聆听老一辈艺术家的忧思与期许

实践队专程前往晋安区芙蓉闽剧团,拜访了资深闽剧表演艺术家,倾听他们对闽剧传承现状的深刻见解。团长欧成斌(71岁,从艺60余年)向队员们展示了剧团珍藏的戏服、道具及历史文献,并坦言:“闽剧的危机不仅是观众的流失,更是技艺传承的断层。许多经典剧目因无人继承而濒临失传。”在座谈中,老艺人们指出当前闽剧面临的三大挑战:人才断层:传统“口传心授”模式难以为继,年轻演员因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而转行。方言壁垒:福州方言的局限性使年轻观众难以理解剧情,导致市场萎缩。传播方式单一:传统舞台演出难以吸引数字时代的年轻群体。面对这些挑战,老艺术家们对实践队的“数字闽剧”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团队成员在采访之后也明白了AR技术可以还原经典剧目场景,让年轻人‘玩’着学闽剧,但核心唱腔、身段必须原汁原味保留。

对话非遗文化专家,共话创新可能

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实践队与院长周虹、闽剧专家邹自振教授展开座谈,探讨闽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座谈会上,队员们提出“AR+闽剧”的创意构想,计划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原经典舞台场景,设计互动式文创产品。邹教授高度评价了这一设想:“青年人的技术视角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活力,但创新必须扎根传统,守住闽剧的文化内核。”会后,队员们还采访了青年演员,她结合自身表演经验,为AR互动设计提供了“将科介动作融入游戏”等具体建议。

科技赋能文化,创意点亮非遗

实践期间,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分组开展创新实践。文创组以闽剧经典角色为原型,设计出“闽剧相关”立体模型及系列IP形象;技术组开发了AR程序原型,用户扫描文创产品即可观看虚拟闽剧片段;拍摄组则全程记录调研过程,制作了短视频,为闽剧推向社会创造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wechat_2025-08-12_190709_776.png

成果丰硕,展望未来

本次实践累计完成300份问卷调查,收集50G影像资料,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用实际行动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可行路径。”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完善AR技术应用,推动成果落地,让闽剧艺术在数字时代“活”起来、“潮”起来。

(通讯员 苏剑飞 陈佳豪 林小雅)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