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破茧与赋能:北碚夜校如何点亮乡村女性“话语权”之光?

  2025年7月15日,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吴沁怡、魏秋妙组成的“博爱青春”实践团队,来到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就“乡村女子职业教育与夜校赋能路径”展开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参与课程及数据分析,他们了解到当地女性在职业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探究了夜校模式在激活乡村“她力量”中所起到的作用。

  调研直击:乡村女性职业教育困境凸显

  静观镇位于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当地女性在职业发展与公共事务参与方面面临不少挑战。部分女性因家庭责任或经济条件限制,没能完成义务教育,智能手机使用、基础读写能力薄弱,这成了她们融入数字社会的“第一道门槛”。传统农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让女性难以通过提升技能在家门口就业。此外,家庭决策中女性话语权缺失、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等问题较为普遍,体现出性别平等观念在基层的渗透尚有不足。

  夜校实践:四大课程构建赋能体系

  针对这些问题,静观镇“悦知·妇女夜校”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四大课程模块,形成“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社群支持”的立体化赋能模式。健康与数字素养课面向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女性,开设智能手机操作、基础识字课程,帮助她们跨越“数字鸿沟”;社群互助平台推动村内建立女性微信互助群,缓解女性“带娃与学习”的矛盾,提高互助积极性;性别平等与法律课通过案例分析普及反家暴法,鼓励女性参与村务决策,增强社会认同感;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当地花业、苗绣产业需求,开展电商运营、非遗技艺实操教学,助力女性创业增收。村民李娟参与夜校后,已能通过直播接订单卖花,不再需要到市区满街吆喝。

  路径分析:夜校如何激活“她力量”?

  实践团队的调研报告显示,夜校模式从三方面突破了传统困境。在精准供给上,采用“妇女教妇女”的同伴教学模式,提供上门服务,提升了课程接受度;在资源联动方面,整合社工组织资源,提供免费培训服务;在观念革新上,通过性别平等课程和公共事务实践,推动社会观念从“女性宜居家”向“女性能引领”转变。当地村委会王女士认为,夜校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女性重建自信、争取权益的阵地。

  村民张阿姨在结业仪式上提到,夜校让她明白女人不仅能种地,还能当老板、管村务。随着夜校模式的不断深化,巴渝大地上正逐渐展现出女性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作者:吴沁怡

    来源:吴沁怡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