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梦筑石屋·富兴黔寨”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贵州贵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近日,由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以“梦筑石屋·富兴黔寨” 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2025 年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于8.14日至8.20日远赴地处黔中腹地、兼具民族文化特色与乡村发展潜力的贵州镇山村,正式开启为期七日的基层服务与实践探索之旅。实践队全体成员力求在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与调研并行的方式,为当地发展提供青春助力,同时引导队员在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切实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

精准对接,锚定实践方向

实践队抵达镇山村的首日,便马不停蹄前往村委会与村书记开展深度对接。座谈会上,村书记详细介绍了镇山村的历史沿革、产业布局、民生现状及发展规划,从布依族传统村落的保护难题,到特色农产品的产销瓶颈,再到乡村教育资源的补充需求,逐一细致讲解。队员们认真聆听、及时记录,围绕实践目标与村书记深入交流,结合专业优势初步明确了后续活动的重点方向,为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筑牢了精准服务的基础。

探寻文脉,感受民族底蕴确

为近距离感受镇山村布依族文化的厚重底蕴,实践队首先走进当地布依族博物馆。馆内展陈分区清晰,从古老的犁、耙等农耕农具,到绣有精美花纹的布依族传统服饰,再到手工制作的蜡染布、银饰等器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墙上悬挂的老照片更是生动,记录了镇山村从传统村落到逐步发展的变迁历程。队员们放慢脚步,仔细观察每件展品的细节,不时驻足讨论 —— 从纺车的木质结构到蜡染染料的天然原料,从布依族 “三月三” 节日的习俗画面到民族语言的文字记载,全方位沉浸式触摸乡村的文化根脉,直观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专门采访了博物馆负责人。负责人从事布依族文化保护工作已有十余年,谈及博物馆的筹建历程,他感慨道:“这些展品大多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每一件都藏着村里人的回忆。” 面对队员们提出的 “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负责人坦诚分享:“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愿意系统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少,加上部分老艺人年事已高,有些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同时,他也介绍了当前的保护举措,如开设非遗体验课、与学校合作开展文化教学等。队员们认真记录采访内容,围绕 “如何吸引青年参与传承” 与负责人深入探讨,在交流中不仅加深了对布依族文化传承现状的理解,更坚定了助力文化保护的决心。

巧手体验,传承非遗技艺

在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实践队队员们亲手参与蜡染制作,并走进当地刺绣艺人的家中拜访学习。在蜡染工坊,非遗传承人耐心示范蜡刀的使用技巧、图案的绘制方法,队员们围坐一旁,拿起蜡刀蘸取蜂蜡,在白布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花朵、蝴蝶等图案,随后将布放入染料中浸泡,感受传统技艺的奇妙过程。

走访民间博物馆

实践队最后一站来到李老汉博物馆,这是由当地村民李老汉个人筹建的民间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他数十年间收集的各类老物件,涵盖农具、家电、生活用品、文献资料等,满满一屋的 “旧时光”,承载着镇山村的乡村记忆。李老汉之子李张章杰热情地为队员们讲解每件藏品的来历,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乡村故事。队员们一边倾听,一边与李师傅交流,在老物件与故事中,更真切地理解了镇山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到普通村民对乡村历史的珍视与热爱。

在镇山村的这段实践时光,从与村委会精准对接明确方向,到沉浸式探寻布依族文化、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再到倾听民间博物馆里的乡村故事,每一项活动都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浓厚的认同。未来,实践队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与感悟,持续关注镇山村的发展,积极传播民族文化,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贡献更多力量,让这段难忘的镇山记忆,成为激励大家不断前行的动力。

图文来源丨“梦筑石屋·富兴黔寨”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贵州贵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

图文编辑丨张儒佳 袁华美

审核丨康佳馨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