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葚种植文旅共创考察小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赴山东省夏津县开展调研。此次调研聚焦黄河故道桑葚产业“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路径,旨在解析联动机制、总结实践经验,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种植筑基:桑田结硕果,销路拓新途
调研首站,小队深入桑葚种植核心区西闫庙村。该村坐拥规模庞大的古桑树群,是当地桑葚产业的根基所在。通过与种植农户刘大叔的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全村桑葚种植面积已达数百亩,仅刘大叔家庭经营的桑园就有数十棵古桑树,部分树龄超百年。“过去鲜果难保存、运输受限,只能本地低价卖,滞销损耗严重。”刘大叔回忆道。而如今,随着文旅产业兴起,采摘季游客慕名而来现场采购,本地酒厂建立稳定收购机制用于酿酒,叠加桑葚干等初加工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外销,形成了“采摘直销+加工收购+电商外销”的多元销路,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顾虑。
加工创新:全链开发显价值,科技赋能增效益
随后,小队走访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探寻桑葚产业的深加工密码。研究院内,桑叶茶、桑叶面条、桑黄酒、桑黄提取物等全品类桑产品陈列整齐,展现出“桑树全身是宝”的开发潜力。负责人介绍,团队依托科技攻关,在传统果干、果酒基础上,成功研发出系列特色产品:桑叶茶以营养保健属性打开养生市场,桑叶面条实现传统面食创新,桑黄酒凭借醇厚口感与养生价值成为明星产品。尤其在桑黄开发上,科研团队突破人工培育技术,推出桑黄茶、提取物等产品,市场反响热烈,科技赋能让桑葚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
文旅赋能:小镇聚客流,融合促增收
近年来,德百旅游小镇的建成运营为夏津桑葚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该小镇整合文化与自然资源,集文旅体验、商贸流通、休闲度假于一体,成为区域旅游核心枢纽。在小镇内的古桑产业研究院展销中心,工作人员反馈,自小镇运营以来,游客流量持续增长带动桑叶茶、桑黄酒等产品销量激增,年销售额较此前大幅提升。西闫庙村农户也切实受益:刘大叔表示,依托小镇客流效应,桑葚采摘参与度提高,鲜果收购价稳中有升,叠加加工订单,家庭年收入较往年显著增长。“文旅引流—加工增值—种植增效”的产业闭环逐步形成,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通过此次调研,小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夏津桑葚产业三产融合的实践活力。从桑田种植的根基筑牢,到加工环节的价值深挖,再到文旅场景的流量变现,夏津以桑葚为纽带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队员们表示,将梳理总结此次调研成果,为更多地区的产业融合提供借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作者:李佳慧 石晶晶 李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