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记录传统医学现代生存图景——南审国审学院“寻脉中医魂”实践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

一、探诊所:传统诊疗模式延

2025年暑期,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学院“寻脉中医魂”实践小分队启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以中医诊所在现代社会的运营与传播现状为核心,先后走访城市及周边区域多家不同规模的中医诊所,通过实地观察、流程记录、简短交流等方式展开调研,客观呈现传统医学在当下的生存状态。

走进调研的中医诊所,学生们首先注意到诊室内延续着传统中医的核心诊疗模式。医师端坐诊桌后,面前摆放脉枕与病历本,患者入座后,医师依次通过 “望” 观察面色、舌苔的颜色与形态,“闻” 辨别说话声音、呼吸气息特点,“问” 详细了解症状持续时间、饮食睡眠情况及既往病史,最后以 “切” 感知脉象的浮沉、强弱与节律。整套 “望闻问切” 流程熟练细致,问诊结束后,医师会当场手写处方,标注药材名称与用量。

二、观传播:传统方式存脱节

在后续走访中,学生们发现类似的传统诊疗场景普遍存在,同时也观察到诊所在传播方式上的共性特点。多数诊所的宣传依赖门口张贴的医师简介、诊疗项目海报,部分诊室内摆放中医健康知识手册,但鲜少涉及线上传播渠道。调研期间,学生们与就诊患者交流时发现,不同年龄段患者选择中医诊所的方式存在差异:年长患者多通过亲友推荐、长期就诊习惯选择,年轻患者占比相对较低,且部分年轻患者是因家人陪同才首次接触中医。进一步了解得知,年轻群体更习惯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健康科普、查询医疗机构信息,但多数中医诊所未涉足短视频宣传,仅少数曾尝试发布药材介绍内容,其余诊所仍秉持 “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理念,与年轻群体信息获取习惯存在脱节。

三、看药房:药材规范流程序

诊所药房是学生们重点观察的区域。在经营多年的中医诊所药房内,两面墙的药柜被分隔成数百个小抽屉,每个抽屉外贴有红色标签标注药材名称,抽屉内整齐存放各类中药材。标签上的药材既包括北沙参、麸炒白术、天麻、山药等常见种类,也有制千蟾皮、望月砂、夜明砂、九香虫、蜣螂虫、蝼蛄、黑蚂蚁等特色药材,部分标签还额外标注规格信息,如部分药材标注 “零卖”,天麻标注 “光 / 特选”,山药标注 “选”,方便医师按处方调配。

药房工作人员接到处方后,会先核对药材名称与用量,再从对应抽屉取出药材,用电子秤精确称量,每味药材称量后单独放在白色药纸上。全部药材抓取完毕,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处方,确认无误后将药材分类包好,装入印有诊所名称的纸袋,并告知患者煎药方法与服用注意事项。部分诊所还会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代煎药服务,药房旁设置煎药区,摆放全自动煎药机,工作人员将药材装入过滤袋放入机器,设定好时间与温度,煎好后分装成密封袋,方便患者携带。

四、寻新态:年轻诊所试创新

调研接近尾声时,学生们在一家由年轻医师经营的中医诊所,观察到一些新的尝试。该诊所除保留传统 “望闻问切” 诊疗外,诊桌旁还放置电子病历系统,医师手写处方后会同步将信息录入系统,方便患者复诊查询;药房内部分常用药材旁摆放印有二维码的卡片,患者扫描可查看药材来源、功效、炮制方法等信息。不过,该诊所同样未建立系统的新媒体传播体系,仅通过微信朋友圈偶尔分享中医养生小贴士,传播范围有限。

整个调研过程中,学生团队始终以第三人称视角记录所见所闻,未对诊所运营方式、中医传承方向进行主观评判,仅客观整理观察到的诊疗场景、传播模式、药房管理等内容,为了解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提供直观参考。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 躬身实践觅真知,青春赋能传非遗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
  • 08-24 关注:10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