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刑
珍珠刑
珍珠者,海之泪也。其质润,其色温,其形圆,世人宝之。然则我每每观之,辄想起那蚌壳里的一粒沙,如何磨成了珍珠,却又如何被剖腹取珠,终成盘中之物。这过程,竟与人间刑戮有几分相似。
蚌在海中,本无所求,不过吞吐海水,消磨岁月。偶有一沙闯入壳中,刺其嫩肉,痛不可当。蚌不堪其苦,乃以血肉包裹,层层缠绕,欲化痛楚为珍宝。经年累月,沙粒竟成明珠,圆润光洁,价值连城。渔人知之,便捕蚌剖之,取珠售市。蚌以自身血肉化解痛苦,却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岂非天下至悲之事?
我想,世间多少文人墨客,何尝不是如此。心中先有一粒沙,或是不平,或是忧愤,或是爱而不得,日夜刺痛,辗转难安。于是以文字为膜,以思想为液,层层包裹,终成文章。文章既成,世人争相传诵,赞其光华,却不知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心血凝成。更有甚者,竟因文章获罪,遭逢不测。这般境遇,与蚌何异?
古来圣贤,多寂寞人。屈原怀沙,沉于汨罗,其《离骚》字字珠玑,却是以性命换得。太史公受宫刑之辱,乃著《史记》,每一行都是血泪。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增删,方有《红楼梦》传世。这些文字,何尝不是他们心中的沙粒磨成的珍珠?然而珍珠既成,作者往往已憔悴不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今人读这些文字,只道是经典,是必读之书,却很少想到背后的痛苦。学生们在课本上划重点,考试中引用名句,何曾体会字里行间的血泪?文人成了产珠的蚌,读者成了取珠的人,这中间隔了千百年的时光,却依然重复着同样的悲剧。
我有时自问:写作究竟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自虐?是将痛苦化为珍宝的过程,还是为自己制造更多痛苦的开端?答案恐怕如同海水,咸涩而模糊。但我知道,只要心中还有那粒沙,就不得不写,不得不磨,直到它成为珍珠,或者直到自己成为空壳。
珍珠刑,刑在不得不磨,刑在磨成乃止,刑在成而见取。文人命运,大率如此。
校园文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