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郑锦淮 赖燊仪)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创意小队”实践团于7月6日前往汕头市澄海区非遗项目红木制品螺钿镶嵌装饰技艺区级传承人工作室,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之旅,探寻传统工艺的传承密码,感受匠心温度。
(集体合照 李洋摄)
小队抵达工作室后,受到了红木螺钿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黄英英女士热情欢迎。在她的带领与讲解下,小队成员聚焦贝壳选材,认识到珍珠贝、夜光螺、黄碟贝、鲍鱼贝等各类贝壳在传统工艺中的奇妙运用。她向实践团介绍到:“广式螺钿里红木与贝壳的搭配,叠贝的平面美、螺钿的立体韵,无一不考验着设计功力,唯有好设计,才能让红木与螺钿相得益彰,绽放独特光彩。”
(传承人黄英英讲解贝壳种类 李洋摄)
八仙桌中央的"松鼠葡萄"图中,深紫螺片拼出的葡萄串晶莹剔透,青绿色螺钿勾勒的藤蔓栩栩如生。黄师傅介绍,这一图案由古时"老鼠吃葡萄"演变而来,取"多子多福"之意,后因形象改良为松鼠,单是松鼠尾巴,就需用三种贝壳纹理拼合,既要贴合造型,又要展现贝壳天然光泽。椅背上的同款纹样更为精细,黑色螺片点睛的鼠眼、金色螺钿勾勒的叶边,连叶片脉络都以比发丝还细的螺钿丝镶嵌,一片叶子便耗匠人整日功夫。
(传承人黄英英讲解螺钿寓意及工艺 李洋摄)
在走访学习的过程中,小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螺钿工艺的历史脉络。从唐代的奢华盛景,到清末民国的水准新高度,螺钿工艺随朝代起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密码,隐藏在岁月的长河中。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琳琅满目的精美螺钿成品,还深入工厂车间,了解螺钿制作的过程,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匠心精神。
(红木螺钿镶嵌装饰技艺制作过程 唐杰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与黄师傅的展开深度交流,45岁的传承人黄英英师傅,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的“准接力者”,由于从小在工厂耳濡目染,她深深爱上了螺钿镶嵌,现已从事这门技艺20余年。在访谈中,黄师傅还分享了她的传承理念:“哪有什么高门槛!助理、送货的伙计,只要想学,我就教。做这行的人少,多一个人懂,螺钿就多一份传承。”她对市场的理性剖析也让人印象深刻:“现在买螺钿的,有人买刚需大件传家,有人选小件添雅趣。螺钿适配着古典审美,我们用最好的材料、下笨功夫,才让老手艺越活越精神”。
(访谈传承人黄英英现场 姬铭轩摄)
通过对话传承人、观赏艺术珍品、观摩师傅实操、走访生产工坊,实践团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旅,在螺钿与红木的交辉中,触摸传统工艺传承的鲜活脉搏。广式螺钿穿越千年岁月,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快速更迭中,非遗传承人以开放姿态传承技艺,用匠心打磨每一处细节。未来,广式螺钿定能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民族艺术的生命力,让更多人领略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