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矩光”调研小队实践:聚焦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倾听一线声音

  7月上旬,宁波大学法学院“矩光”调研小队正式启动以“消费合同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与防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深入街头巷尾、消费场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启了对消费合同格式条款的首次探访,用专业视角捕捉一线真实情况,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收集第一手资料。
  
  店家走访:国民水铺与理发店的“条款迷雾”
  
  7月10日,调研小队首先来到连锁品牌“国民水铺”的宁波分店。调查发现,该店对法律条款的认知几乎空白,多数“完全不知道”《民法典》对格式条款的要求,甚至不清楚“最终解释权”“过期作废”等条款可能无效。
  
  在运营中,他们几乎未因条款产生纠纷,也“没特别做啥”来规范条款,认为“没啥麻烦的”。其核心诉求是获得“政府安全条款清单”和“自动检查合同的工具”,以便在低成本前提下实现合规运营。
  
  健身美容类商家:条款模板化明显,法律认知待提升
  
  7月11日,调研小队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以美容美发店为代表的健身美容类商家,其从业人员多为“管卖东西/服务的”,在条款使用上存在明显的模板化倾向。该类商家在合同或会员卡说明中较少使用“最终解释权归本店”“充值卡到期作废”等条款,但采用的条款多为“直接抄的模板”,未经过专门设计。
  
  在法律认知方面,这类商家对条款效力的判断较为模糊。例如,对于“会员卡到期余额作废”条款,多数认为“知道法院会判不算数”,但对“最终解释权”条款却有部分商家觉得“法院会认”。同时,他们对《民法典》中格式条款需“显著提示”“内容公平等要求仅“大概听说过”,缺乏深入了解。过去两年,该类商家基本未因条款引发投诉,也未专门采取合规措施,多处于“没特别做啥”的状态。
  
  他们在条款选择上更为谨慎,多数表示“没用过常见的不公平条款”。但在面对条款效力问题时,不确定性显著——超过半数商家对“店内受伤概不负责”“拆封商品不退换”等条款的法律效力“不太确定”,既不清楚法院是否会判定无效,也难以明确自身责任边界。
  
  他们较少因条款引发纠纷,过去两年投诉记录“一次都没有”。在合规措施上,既没有专人检查条款,也未采用合规模板,仅少数商家会“等客人投诉了再改”。他们普遍希望获得“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条款培训”,认为当前监管要求“大部分合理,但部分地方太严”。
  
  调研反思:让条款“见光”,让权益“落地”
  
  以上三类商家的调研结果显示,线下市场格式条款的使用呈现“规模越小、条款越少、认知越弱”的特征,法律意识与合规措施的欠缺仍是普遍问题。接下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数据与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分析问题根源,为推动商家规范使用格式条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来源:宁波大学法学院“矩光”调研小队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