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古韵承文脉 秦声颂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探访陕西非遗地标实践活动

  七月的关中平原,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年学子追寻文化根脉、汲取精神力量的脚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宛若黄河古渡的沉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纹理与温度。陕西,这片周秦汉唐的厚土,恰是非遗根脉最深的一截。为探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十四五”文旅规划在陕西落地的真实图景,2025年7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智汇新港”实践队走进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与百年易俗社,用脚步丈量传统,用耳朵倾听回响。
  
  一、一馆览千年:指尖上的温度
  
  当日上午,团队抵达非遗体验中心。自2021年《陕西省非遗条例》升级以来,“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格局已悄然成型,而这座中心正是舞台中央的聚光灯。场馆以“秦韵千年·守正出新”为主轴,分为“展陈”与“功能”双核:前者有“秦蕴”“秦艺”“秦工”“秦风”四大篇章,囊括陕北剪纸、西安鼓乐、凤翔泥塑、耀州青瓷等两千余项瑰宝;后者则让非遗“活”起来——传承、转化、教育三位一体。

实践队员参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
  密码藏在可触可听的细节里。声韵互动区,墙面嵌满圆钮,像一排排留声机的瞳孔。指尖轻触,西安鼓乐的苍凉骤然涌出,仿佛匠人把呼吸灌进了铜管。“秦蕴”展区,讲解员将陕北剪纸的镂空语言娓娓道来。

实践队员沉浸式聆听陕西民乐
  展柜内,红纸翻飞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折、画、剪、展”四步曲,每一帧都是手艺人的心跳。剪纸在政策的羽翼下,从窗棂飞入市场,成为“活态保护”的样本,也让世界透过一纸红霞,看见陕北的粗犷与柔情。
  
  二、百年易俗社:腔调里的山河
  
  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珍贵展品,系统讲述了秦腔从民间艺术走向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展区内,泛黄的演出海报与老照片诉说着易俗社的红色记忆:1936年12月9日晚,杨虎城将军在易俗社剧场设宴款待南京军政要员,连续三天的秦腔演出巧妙掩盖了西安事变的军事部署。讲解员展示的《柜中缘》剧本复印件上,仍留有当年演出时的批注:“须以激昂之腔,振国人之魂。”
  
  “易俗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戏曲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史诗。”剧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等知识分子以“移风易俗”为宗旨,将民主思想融入秦腔剧目,使戏曲成为启迪民智的利器。
  
  成员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体味剧中“戏比天大”的台词与历史影像交织,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担当。

 实践队员在陈列馆观看老剧本
  三、余音不散,共识生根
  
  从声纹墙里跳出的鼓点,到红纸上翻飞的高原风,再到百年戏台上的一嗓秦腔,实践团的脚步把“非遗”三个字拆解成可触、可听、可感的多重惊喜——队员们把震撼与感动折进言语: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抢救—活态—创新”的滚烫链条。当年轻的心跳与古老的脉搏同频,文化这团火便不再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微光,而成为照进日常、照向未来的一束聚光灯。

践队员在“秦创”展墙前合影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智汇新港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