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集一中斑驳的黑板前,支教教师按下AI助教启动键的瞬间,教室里响起电子音与方言交织的《木兰诗》朗诵。窗外是豫东平原翻滚的麦浪,窗内是算法生成的应天书院全息投影——这场看似违和的碰撞,正揭开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的深层命题:冰冷的代码如何承载教育的温度?
物理课:电路迷宫中的探索之光
物理课上,电路实验器材匮乏,学生只能对着书本上的电路图空想,对电流、电阻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电路故障分析题的错误率居高不下。
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里搭建各种复杂的电路,通过AI实时反馈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学生可以自由调整电阻大小,观察灯泡亮度的改变。
化学课:微观世界的奇幻之旅
化学实验药品和仪器不足,很多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对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缺乏直观认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也很困难。
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时,学生能看到水分子在电流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重新组合成氢气和氧气的全过程。AI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生成个性化的化学方程式记忆游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知识。
数学:抽象世界的具象呈现
数学学科中,抽象的几何知识常常让学生们感到头疼。支教团队运用AI3D建模程序,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模型。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操作模型,从不同角度观察,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时,AI程序动态展示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们一目了然。此外,AI错题分析系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错题情况,精准推送相似题型进行巩固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英语:跨越地域的交流桥梁
英语教学一直面临着缺乏语言环境的问题。团队引入了AI虚拟外教系统,为学生们创造了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虚拟外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角色扮演的英语对话练习中,学生们与虚拟外教模拟在商丘当地的旅游、购物等场景进行交流,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同时,AI智能翻译工具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的含义,拓宽了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视野。
语文:诗意与科技的交融
在语文课堂上,团队利用AI技术为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以往,学生们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往往较为困难。如今,借助AI绘画技术,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与古诗词对应的生动画面。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AI生成的豪放饮酒场景,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同时,AI语音合成技术还能以不同的方言朗诵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的讨论也更加热烈。
在这场AI支教实践中,东北师范大学彩云支南河南二队支教团队不仅关注技术的应用,更注重人文关怀。他们深知,AI只是工具,师者仁心才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为杜集一中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杜集一中的教育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文来源: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强师报国青年力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彩云之南河南商丘支教二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