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京审计大学红烛计会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4日至7月11日先后前往拉贝故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济巷慰安所遗址陈列馆和南京航空抗日烈士纪念馆,通过文献研读、口述史料分析与专题研讨,探索抗战历史的当代传承。

(图12025年7月4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红烛计会盟”暑期实践小组于贝拉故居拍摄)

(图2、32025年7月4日拍摄于拉贝故居)
方寸烛光:地窖里的生命刻度
约翰·拉贝在侵华日军袭击南京时被推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在拉贝故居26平方米的地窖遗前,团队成员通过场馆史料了解到1937年冬季此处曾庇护608名难民;在故居内的展柜前,团队成员驻足凝视拉贝日记手稿,泛黄纸页间记录着安全区成立初期的艰难抉择。
(图4、52025年7月5日拍摄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砖石证言:血色窗棂下的微光守望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利济巷慰安所遗址陈列馆的参访中,团队聚焦于空间见证的历史叙事。在纪念馆摇曳的烛光中,团队成员静立聆听幸存者影像证言的回响;在档案墙前,目光掠过密密匝匝的姓名与年龄铭文,团队成员为遇难同胞献上白菊。遗址区裸露的土层断面与“万人坑”遗址,无声传递着历史伤痕的重量。穿行于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狭窄的通道间,团队成员驻足在一栋栋楼的陈列室前,展柜内锈蚀的门锁与磨损的梳妆工具无声诠释着空间的禁锢与生活的挣扎。
(图62025年7月5日,小组成员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开展地标巡礼学习)
云霄铁翼:长空忠魂的未寄家书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苍穹厅内,团队成员仰视高悬的战机残骸。展柜中陈旧的飞行皮夹克表面留存着风霜印记,皮质地图袋内折叠的航线图边缘已磨出毛边。烈士书信陈列区,泛黄纸页上的钢笔字迹穿越时空,墨痕间未尽的牵挂与决绝清晰可辨。成员在英烈浮雕像前静立,浮雕凌厉的线条勾勒出鹰隼般的战斗姿态,与玻璃展柜内斑驳的航徽形成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
结语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中华民族以血火铭刻的历史箴言,在南京抗战地标的每一寸砖石间回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脊梁抵抗外侮的壮丽史诗。”当青年学子立于利济巷斑驳的窗棂前,指尖抚过门锁的岁月蚀痕;当目光穿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祭场的烛火,映亮档案墙密匝的姓名;当航空烈士纪念馆的战机残骸在苍穹厅投下钢铁剪影——这段洗刷近代屈辱、重铸民族魂魄的征程,便从历史记载升华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图腾。抗战精神非抽象教条,而是熔铸于拉贝故居粮簿的墨迹、慰安所砖墙的刻痕、英烈家书未干的笔意之中,赋予新时代青年以双重视野:既需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明镜,更要以奋进之姿点燃精神火炬,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不屈的基因密码。
文字作者|苏天祺
图片作者|苏天祺 陈宇浩
指导老师|郑林 李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