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法院实习行:驭法同行团队探寻智能驾驶事故责任划分路径

  8月16日,山东大学(威海)驭法同行团队成员张峻豪在大连市中山区法院开展了实习调研,聚焦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背景下的事故责任划分难题。期间,张峻豪通过与法院部分庭长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查阅典型案例材料等方式,围绕责任认定标准、主体权责界定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初步梳理出从民事与刑事双重视角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为明晰智能驾驶事故责任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参考。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张峻豪发现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面临诸多特殊挑战。庭长在交流中提到,与传统交通事故不同,智能驾驶涉及驾驶人、车辆制造商、软件研发方等多个主体,一旦发生事故,“谁来担责”往往成为争议焦点。例如,当系统突发故障导致事故时,是驾驶人未及时接管的责任,还是制造商技术缺陷所致,现有法律条款在具体适用上存在模糊地带。相关工作人员也补充道,智能驾驶的“黑箱”特性使得事故原因追溯难度较大,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责任认定至关重要,但目前数据获取与校验的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在责任划分的具体路径方面,经过梳理交流内容与案例材料,可从民事与刑事两个维度展开。民事层面,需重点明确各方主体的过错责任比例,结合产品责任、侵权责任等法律规定,根据驾驶人操作是否合规、制造商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软件更新是否及时等因素综合判定;刑事层面,则需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故意利用系统漏洞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或因重大过失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主体,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技术局限等非主观因素引发的事故,需审慎适用刑事处罚。
  
  此次实习调研虽历时短暂,但通过与法院工作人员的深度交流,团队成员张峻豪深刻认识到智能驾驶事故责任划分需兼顾法律严谨性与技术复杂性。未来,还需在立法完善、技术标准统一、责任认定机制细化等方面持续探索,才能为智能驾驶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驭法同行团 张峻豪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