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宏大的历史叙事在时光长河中沉淀,那些曾以柔弱之躯托举时代重量的女性身影,往往藏于档案褶皱与记忆深处。2025年7月2日至9日,南京审计大学“她山之石”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南京城的红色地标,以史料为钥,以足迹为笔,开启一场打捞历史女性记忆、解码红色“她力量”的实践之旅。这场穿梭于档案馆与纪念馆的“历史课”,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史料温度的过程中,读懂女性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的坚韧史诗。
一、溯源历史档案,打捞被遮蔽的记忆
为让历史叙事更完整,团队首站踏入南京市档案馆,查找妇女救国会、民主妇联等组织的原始档案,重点研读“妇女抗战后援会”的会议记录与工作报告,勾勒出普通女性以日常行动参与救亡图存的群像,完成从“旁观者”到“发现者”的角色转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柜里,团队通过碎片化的记录,共同拼贴出女性在至暗时刻里,以柔韧对抗残暴、以互助传递希望的生命图景。队员们在此将史料与影像资料对照,让银幕之外的真实故事,成为理解“坚韧”二字的最佳注脚。
二、解码女性贡献,还原历史的多棱镜像
从抗战烽火到解放浪潮,女性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关键角落。实践团队通过分时期、分场景的深度调研,还原不同历史阶段女性的独特贡献,让“她力量”在具体语境中愈发立体。
(一)抗战烽火中的多重身影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英烈墙上,郭纲琳、黄励等女性的名字格外醒目。队员们逐一核对烈士档案,记录她们从追求真理到投身革命的人生轨迹;而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团队则将目光投向救援者,梳理出一条跨越国界的女性互助链条——她们或提供医疗救助,或记录暴行证据,或帮助受害者重寻生路,用行动诠释“女性之谊”的力量。
(二)文脉传承中的巾帼风采
小分队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重点关注金陵女子学校旧址,了解吴贻芳校长任职期间的“厚生”教学 理念以及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内容;收集整理明妮・魏特琳相关史料,梳理出 1937年校园女性救助事件时间线。紧接着又漫步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针对街区内民国女性活动痕迹,调研 6 处女性社会活动场所,总结出民国女性在慈善、艺术、社交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江宁织造博物馆,挖掘云锦女性工匠的精湛技艺,感受她们在独到匠心中蕴含的“她力量”。
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在教育传承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从未改变,她们以自身的努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历史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凝练实践成果,让“她力量”照进当下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回望,更在于映照现实。实践团队按时间轴梳理出南京地区女性革命活动大事记,并在此基础上,将成果转化为可传播、可延续的精神载体,力求打破“英雄叙事”的单一维度,呈现女性群体的多元贡献。让红色“她力量”成为激励当下的鲜活教材。 同时,《“她力量”:南京红色历史中的女性足迹调研报告》也在整理中,报告将聚焦“女性互助”“隐蔽贡献”等独特视角,为红色文化研究补充新的维度。
结语:打捞记忆,让“她”不再沉默
一周的实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历史叙事中曾被遮蔽的角落。从档案里的只言片语到纪念馆里的实物见证,“她山之石”实践团以青年视角重新发现历史,让那些被淡忘的女性名字与故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这场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打捞,更是对“女性力量”的重新定义——它或许不总是轰轰烈烈,却始终如水滴石穿般坚韧,如春风化雨般深远。而这份认知,终将化作青年学子理解历史、观照现实的精神养分,让“她力量”在新时代继续生长、绽放。
文案来源 | 孔庆妤
图片来源 | 南京审计大学“她山之石”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