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捻起0.3mm的金丝,在画板上勾勒出石库门的尖顶轮廓;蘸取釉料的铲子轻扫,晕染出兴业路梧桐叶的深绿与中共一大会址的砖红——当非遗掐丝珐琅画遇上上海红色地标,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初心故事,突然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一、用数智绘图复刻红色足迹,让历史“看得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红色地标——这些沉默的红色地标,藏着城市最厚重的记忆密码。
当我们漫步在这座繁华都市,目光掠过石库门的青砖、四行仓库的弹痕墙,先辈们的热血征程虽已沉淀为城市记忆。当代青年或许不需要像先辈那样奔赴战场,却有守护红色根脉的担当。
团队成员以数智为桥,用AI绘图软件和Procreate电子绘图软件复刻中共一大会址木窗纹路、四行仓库弹痕墙面等,将团队成员留下足迹的红色地标细节转化为珐琅画稿,让更多人清晰“看见”历史,读懂当代青年讲述的红色故事。
二、用非遗技艺传递红色精神,让情感“连得上”
金丝勾勒出红色建筑,彩砂填充着历史色彩,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潜心学习设计、掐丝、点蓝等核心工序,围绕中共一大会址的木窗、四行仓库的弹痕墙等红色符号,创作出“红色记忆”系列作品。
当铜丝精准贴合历史场景轮廓,彩砂层层晕开先辈热血色彩,工匠精神与红色气节跨越时空相拥。制作中,成员们深刻体悟:红色足迹从不是静止标本,而是代代接续的情感长卷,青年的誓言正与历史脉搏同频共振。此外,我们还录制掐丝、点蓝工序细节,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故事打包成线上“红色系列”微课堂,让更多人触摸非遗温度、聆听红色过往。
三、借数字创新拓宽非遗传承,让影响“走得远”
0.1毫米的掐丝误差,曾是匠人十年的功力门槛。如今,建模技术让能让没有“十年功”的我们,也能触摸到非遗技艺的精准内核。团队以“数字建模+3D打印+手工精做”的方式,既留存了传统掐丝珐琅画中彩砂装填的鲜活质感,又为这门古老技艺开辟了新的传承赛道——团队成员使用NX、Solidworks、Blender、bambustudio等软件探索线稿建模,驱动3D打印复刻传统掐丝轨迹,数字技术正一步步将传统手工里的“手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学习的标准化流程。与此同时,团队以非遗作品为媒介,探索制作云游上海红色地标小程序,在新时代中,让红色文化搭载着非遗文化实现更为广域的传播。
在调试代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反而触摸到传统更深的肌理:那些曾藏在匠人指尖的模糊诀窍,正通过“数据血管”注入新世代的认知体系。原来,掐丝珐琅从不是固守过去的“老物件”,而是能与数字共生的文化载体——它教会我们,真正的非遗传承,从不是抗拒改变,而是用创新将时光锻造成诗,让红色记忆与非遗之美,沿着数字的轨迹走得更远、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