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季国庆)7月3日至7月4日,常州工学院“探寻地方历史,赋能文化传播”实践小组走进常州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旨在以“馆藏观察——文化调研——科普转化”为主线,聚焦地方非遗与近代民生文化,用青年视角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连日来,团队深耕展厅细节、直面认知痛点、创新科普形式,最终形成包含观察记录、调研图表、修订版科普手册的综合实践手账,拟在校内展出并提交博物馆供青少年参观参考,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文化担当。
图为成员在欣赏古石像。季国庆 供图
在“信息留白”里打捞文化细节
与普通参观不同,实践小组的目光始终锚定“展品背后的文化逻辑”。漫步展厅时,他们发现部分展品说明牌的“简化表述”藏着认知盲区:“留青竹刻”展区仅标注“清代工艺”,却未提及“三至五年生毛竹选材”的讲究,也未说清“留青薄厚决定图案层次感”的技法演变;近代工业展区的常州纺织机,说明牌仅记生产年代,与“常州纺织业近代兴起”的地方产业脉络断了关联。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密码,正是年轻人需要读懂的文化根脉。”团队成员当即分工:有人围向讲解员追问梳篦“选料、制坯、雕刻”七道工序的实操细节,用手机录下12段关键解读;有人专门开辟“展品信息缺口”笔记,逐条标注“需查《常州工艺志》补全留青竹刻流派”“核实纺织机与本地工厂关联”等8处待补内容,把静态展品的“信息碎片”攒成完整的文化拼图。
图为成员在在做问卷调查。李君阳 供图
在“认知温差”中找对传播切口
为摸清青少年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现状,团队兵分两路赴社区、中学发放问卷,却先遭遇了“冷遇”:中学里,学生看到“留青竹刻”“梳篦工艺”等词直摇头,问卷回收率不足60%;社区老人虽热聊老手艺,说“以前街上梳篦铺子师傅刻活细致”,却难讲清“竹材要晒多久才合用”这类工艺细节。
“不是文化太远,是我们没找对沟通方式。”团队当场调整策略:给学生递问卷时,先掏出博物馆拍的梳篦纹样特写、竹刻成品图,笑着问“这些图案像不像你们玩的手工贴纸?”用图像勾出兴趣,回收率涨至85%;和老人聊天时开着录音,把“梳篦泡水里才不变形”这类碎回忆全存下来,熬两晚转录成32份文字记录。
调研数据最终“画像”清晰:青少年对本地非遗认知率仅28%,60%文化信息来自短视频,学校活动占比不足15%——这让团队笃定:科普得“降维转译”,才能让老文化走进青春视野。
图为成员在做问卷调查。郭季炜 供图
让非遗故事接上“青春频道”
基于调研痛点,团队着手打磨科普手册。首版因满是“雕镂”“铲底”等术语,被初中生说“看不懂”,成员们干脆推倒重来:把梳篦七道工序画成四格漫画,“选木头像挑苹果(要无虫眼)”“刻花纹像玩橡皮章(先描线)”;用“竹青层像书封面,只留薄层刻图案,竹白当底色”解释留青竹刻;还加了“梳篦除梳头,能清发屑、作发饰”等生活知识点,让专业内容沾着烟火气。
不止于此,团队还梳理出《常州地方文化认知现状分析报告》,提出“馆校联动”建议:由博物馆讲解员进校园讲“展品故事”,学生实践小组带着调研细节当辅助讲解员,填补说明牌信息缺口。目前,包含调研图表、手册修订样本的实践手账已完成,计划下周在校图书馆展出,修订版的手册拟提交博物馆供青少年参观参考。
图为小组成员合照。冯耔焜 供图
把文化责任刻在青春坐标上
数日实践里,从展厅记笔记时的俯身细察,到街头调问卷时的耐心引导,再到改手册时的反复打磨,团队成员的收获早已超出“完成任务”。有人说:“以前看博物馆是‘看个新鲜’,现在才懂,那些说明牌没说透的细节,都是文化传承的‘漏点’,得有人补。”有人感慨:“把‘留青竹刻’讲成‘竹材上的魔术’,才明白传媒不是简单转述,是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走出常州博物馆时,成员们的背包里装着满是字迹的笔记本、存满素材的存储卡,更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自觉:青年既是地方文化的“观察者”,更该是“转译者”“传播者”。用调研摸清需求,用创意架起桥梁,让常州梳篦、留青竹刻这些老手艺走进更多人视野——这是实践的终点,更是他们践行文化担当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