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西省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来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继续“踏寻赣鄱红迹,感悟信仰伟力”的实践之旅。
仲夏登临牛形山,赭色纪念馆巍然矗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鎏金大字与苍松相映,六根云石巨柱撑起历史苍穹。门前毛泽东塑像目光如炬,凝视着这片曾见证劳工觉醒的土地。展馆前的136级台阶象征着当年参加大罢工的1.36万名路矿工人。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
实践团成员张佳庆瞻仰毛泽东雕像 李珊珊摄
巷道幽深诉艰辛,劳工血泪撼心魄
步入展厅,红星灯下肃穆无声。磨损的工人证件、泛黄的《安源旬刊》静卧展柜,最撼人心魄的是巷道深处的矿工雕塑:黢黑身躯匍匐拖煤,肩勒竹筐血痕,口衔油灯幽光。文献揭残酷现实——矿工日劳12时辰仅得8铜毫,殒命赔偿不及马匹三成。
矿工劳动情况雕塑 李珊珊摄
在众多的展品中,安源工人集体创作的长篇叙事歌谣《劳工记》手抄本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歌谣如同来自泥土的声音,质朴而有力,唱出了工人阶级的苦难与抗争,也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成员们轻轻翻阅着这些珍贵的史料,感受着当年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怒吼声声震寰宇,星火燎原启新章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受苦非命定,乃剥削之果”如惊雷炸响,中共首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在此诞生。万工走出矿井,“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怒吼震彻云霄。《十三条协定》见证刘少奇孤身谈判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运首战告捷。与此同时,俱乐部成员激增,星星之火已成燎原势。
红军来时穿戴的衣物 妙星汝摄
在纪念馆的出口处,“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标语熠熠生辉。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寻访,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离馆时夕阳镀金,“星星之火”愈显璀璨。回望苍山如海,这片土地铭记的不只是劳工尊严的觉醒,更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中国的辉煌实践。
“踏寻赣鄱红迹,感悟信仰伟力”,实践团的成员们将带着从安源汲取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安源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安源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字|李珊珊 妙星汝
摄影|妙星汝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