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炽行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自觉担当使命,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025年暑期,北京科技大学炽行热能精神寻访实践团以“钢铁精神的代际传承与时代新生”为核心主题,聚焦热能系精神传承与节能理念传播两大主线,通过访谈溯源、科普宣讲、实地探访等多元实践,让“矢志报国、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热能精神跨越时空,让绿色低碳的节能理念扎根生活。实践团用青春脚步丈量学科厚度,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热能人的时代答卷。
01思想筑基:立足初心锚定传承方向
价值引领:以精神为舵立根铸魂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实践团的初心坐标。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为实践团指明了方向。
实践伊始,团队深入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研读热能系七十余年发展史,通过参观校史馆,追溯热能系发展历史等活动,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校训融入实践每一步。从校史馆里的泛黄史料到老教授口述的创业故事,热能精神的内核——“务实精进、敢为人先、服务家国”在学习中愈发清晰,成为团队前行的精神灯塔。
02躬行践履:用脚步丈量热能温度
寻师访友:打捞岁月里的精神火种
“每一位前辈都是一部活的学科史。”实践团以访谈为匙,打开热能精神的传承密码。
教授访谈:走进高仲龙、夏德宏、徐业鹏等教授的办公室与家中,听九旬老教授讲述“在帐篷里上课、在冰原做实验”的创业岁月,记录刘应书教授在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用2000组实验筑起15万建设者生命防线”的坚守——他因长期高原缺氧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却笑称“没人因缺氧去世,这比什么都值”。这些故事让“攻坚克难、为国担当”的热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校友对话:线上线下连线周爱明、张正雄、王悦等优秀校友,从“热能技术到能源政策研究”的跨界突破,到“从工业炉节能到AI创业”的创新探索,前辈们“专注领域10-15年”的坚持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学子提供了职业成长的鲜活范本。
科普宣讲:让专业知识走进生活肌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送到群众心坎里。”实践团将专业价值转化为社会服务,打造“分层科普”矩阵:
童心启蒙:在学院路社区开设“节能小达人”课堂,用“地球穿太多羽绒服”比喻温室效应,以“10个冰淇淋融化”讲解全球变暖,通过互动问答让孩子们读懂“热能转化”与“节能妙招”,让绿色种子在童心扎根。
社区传播:在北科大家属区、石油大院架设节能知识展板,用“阶梯电价对照电费单”“家电能耗标识解读”等生活化案例,解答居民“空调怎么调最省电”“旧物回收如何节能”等疑问,同步收集百余份问卷,让科普更接“地气”。
云端赋能:制作“大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将刘应书等教授的事迹转化为生动教案,联合支教队送课到贵州、安徽山区;打磨“节能减排”主题视频,在平台播放量超600人次,让节能理念突破地域限制。
实地探访:触摸技术发展的时代脉搏
“从工业遗迹看创新密码,从民生场景看技术价值。”实践团走出校园,追溯热能技术的迭代轨迹:
工业溯源:走进首钢园焦炉厂与高炉群,在锈迹斑斑的炉体与管道间,梳理“焦炉热能转化”“高炉余热回收”的技术升级——从早期手工操作到现代化循环利用,见证热能利用率提升40%的工业智慧,感悟“精打细算用热能”的工匠精神。
民生调研:兵分三路探访清上园、草厂街区、小南庄社区,调研太阳能热水器适配难题、“煤改电”民生变革、光伏充电车棚应用实效,发现“技术落地需贴合场景”的真理:太阳能适用于平房,全电生活更受胡同居民青睐,光伏车棚年发电5.1万度成绿色标杆。
03秋实累累:用成果书写实践答卷
精神载体:编织学科的精神图谱
团队以多元载体留存热能记忆:编纂《炉火相传:热能系师友口述录》,收录5位教授、3位校友的珍贵经历,还原学科发展脉络;制作《热能记忆》纪录片,用镜头定格老建筑、老设备与前辈故事,在平台引发“学科认同”共鸣;推出《热韵》人物事迹集,以“雪域攻坚铸氧魂”“跨界开拓绽芳华”等篇章,鲜活呈现热能人的精神群像。
文创传播:让精神符号可感可及
设计团队IP形象与“热能精神”主题文创:队徽融入“火焰”与“齿轮”元素,书签印刻教授语录“把自己和国家连在一起”,冰箱贴、宣传海报在校内外传播,让“炽行”精神从抽象口号变为有形符号。
数据见证:让影响力持续扩散
微信公众号推送15篇实践内容,累计阅读量3300人次,点赞480余次,成为凝聚学科认同的主阵地;
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内容20余篇,总浏览量突破3000人次,形成“专业内容大众化”传播效应;
社区宣讲覆盖300余人,线上课程触达600余人,部分内容被中华网、人民教育在线等校外媒体转发,让热能精神走向更广阔天地。
04声远情长:让热能精神薪火燎原
新媒体矩阵:讲好热能人的故事
实践团构建“1+N”传播体系,以微信公众号为核心,联动抖音、B站等平台,用“实践札记”记录每日行程,用“科普短视频”解读节能知识,用“研学vlog”呈现访谈现场。每一篇推送、每一段视频都在诉说:热能精神不是历史,而是正在发生的传承;节能不是口号,而是举手投足的实践。
社会回响:让青春担当被看见
从“天路守护者”刘应书教授的事迹被纳入支教课程,到社区居民“终于懂了空调省电原理”的反馈,实践的价值在点滴中显现。校外媒体报道中,“北科学子用专业讲好节能故事”“热能精神在实践中延续”的评价,是对团队最好的肯定。
结语
从高原制氧站的坚守到实验室的灯火,从工业炉的温度到社区宣讲的笑声,这个夏天,炽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热能精神的厚度,用行动传递节能理念的温度。
热能精神,是老教授“帐篷里做实验”的艰苦奋斗,是校友“跨界深耕”的创新勇气,是青年学子“把知识变行动”的责任担当。未来,北科热能人将继续以“炽”为火,以“行”为路,让钢铁精神在新时代燃烧得更旺,让绿色理念在生活中扎根更深——这,就是青春写给热能的承诺,写给祖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