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尔沁的烈日炙烤着连绵沙丘,一行背着行李,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走进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他们来自兰州大学地学行知会,此行要破解一个震撼世界的谜题:
中国如何将这片“死亡沙海”的流沙面积从70%压缩至15%?
跟随牟晓明老师的脚步,多日实践浓缩成这份滚烫的科考手记——
01 抵达站点
7月21日正午,车队驶入奈曼旗。窗外是葱葱绿野,唯有一座白墙建筑倔强矗立——这里距兰大基地2700公里,却是地学人心中的“圣地”。
奈曼站的主要研究区域是科尔沁沙地。它代表了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与毛乌素沙地在内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风沙活动区。
02 参观学习
1 科研成就概述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奈曼站在农牧交错带风沙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与脆弱带农田和草场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功能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沙漠化治理方面获得了联合国UNEP和FAO颁发的“拯救干旱土地成功业绩奖”。
2 植物标本参观
到达奈曼站后,牟晓明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站史馆、植物标本馆和土壤样品展室,通过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系统了解了奈曼站在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以及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科研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3 沙盘模拟学习
牟老师带领我们通过沙盘模拟学习沙漠化土地治理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土地恢复情况,划定不同的生产区域,植被恢复良好的,可以用于耕作和放牧,植被恢复较差的则圈地禁牧。通过这一套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可以更好的实现沙漠化治理。
03 实践总结
在科尔沁腹地,我们触摸了深扎10米的根系标本,见证草方格缚住京通铁路的奇迹;手电照亮土壤剖面的瞬间,流动沙丘的苍白与固定沙丘的油黑形成震撼对比——有机质飙升10倍,含水率跃升200%,这是中国治沙人用半世纪写就的生态史诗。研究员摩挲联合国奖章的模样深入人心,我们不由得想到:"勋章会褪色,但人心绿洲永存。"归途的背囊里,那捧奈曼沙砾重逾千钧,它教会我们:地理人的使命,是以山河为纸,以血汗为墨,在人类与自然的裂隙间,续写这份始于坚守、终于和解的壮阔诗篇。
文字/张森捷 潘思宇
图片/毛盾 陈东梁 潘欣弘 潘思宇 张媛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