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华侨大学文学院“寻渔谚,传海韵”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海丝起点——福建泉州,开启了一场以“聚焦渔谚文化,探寻海洋文脉底蕴”为主题的文化寻根与传播之旅。
团队深入惠安大岞渔村,拜访非遗船模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国辉先生,聆听他与福船相伴六十三载的故事,并邀请张先生分享造船工具、船模结构、水密隔舱等知识,以青年之音,记录即将消逝的海洋记忆。
张国辉先生的造船生涯
“坐过船、行过船、造过船,福船就是我的命。”张先生在采访中这样概括自己与福船一生的情缘。他十六岁时因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便随村中长辈出海捕鱼,在风浪中逐渐熟悉了福船的航行特性。出于对船舶的深厚兴趣与刻苦钻研,两年后,十八岁的他被选派至厦门造船厂、泉州造船厂等多地系统学习传统造船技艺。
“二十岁起,我就开始主持村里的造船工作。”张老先生回忆道。从三十多米长的实船到精巧的船模,六十多年来,他亲手修造的传统福船已达数十艘。木料在他手中被赋予生命,每道曲线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每一艘船,都是流动的艺术。
海韵匠心
闽南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掠过千年渔港,也传递着人与海洋共生共荣的智慧。造船,从来不只是木料的拼接,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对自然的理解、对传统
的敬畏,晕染出一片独特的“海韵”。
在深入了解的同时,实践团还对张先生的船模及制作工具进行了拍摄记录,并特别请他用闽南语读出船舶与工具的专有名称,以此将闽南独特的船舶文化与方言文化有机结合,留存下这份珍贵的海洋记忆。
福船模型严格依照民国时期渔船原貌涂装。船头绘制的“龙目”炯炯有神,仿佛能穿透迷雾寻得鱼群,既寄托着对航行平安的祈愿,也体现着渔船如“活物”般的灵性。正如当地渔谚所说:“龙目开,浪不拍。”
出船仪式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工前需至妈祖庙或关帝庙请回信物,选址需看潮信,借助潮势让船自然入海,船头必须朝向东南——妈祖庇佑的方向。出海前的祭拜仪式上,摆放海鱼、米糕等供品,老匠人带领众人吟诵渔谚:“妈祖面前三炷香,浪头再高也敢闯”“关圣挥刀劈恶浪,渔网满满归故乡”。待潮水上涨,新船入海,仿佛将一船的期盼与匠心,郑重托付给浩瀚的蔚蓝。
青年行动,海洋文化的当代书写
作为华侨大学学子,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传承与海洋强国战略,通过这次实践,不仅挖掘了深厚的闽南海洋文化,也以青年视角赋予传统新的传播形式。我们听海的声音,写海的故事,让渔谚不再飘散在风中,而是回荡在更多人的记忆里。
浪花里的智慧|闽南渔谚与海洋文化
什么是闽南渔谚?
闽南地区背山面海,渔民们在与海洋共生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简短有力的口头谚语。它们不仅是出海捕鱼的“天气预报”,更是生活的哲学指南。每一句渔谚,都是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是对海洋的敬畏与理解。
气象预言家:渔谚中的天气密码
——“乌云接日头,大雨在后头”
这里的“日头”指太阳,“乌云接日头”是指日落时,西边的乌云快速向太阳逼近,甚至将太阳“吞没”。闽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傍晚出现这种景象,多是因为暖湿气流快速推进,与冷空气交汇,预示着未来1-2天内会有较强降雨,此时出海容易遭遇风浪,渔民会选择暂停作业。
——“月围箍要下雨,日围箍火烧埔”(月晕雨,日晕旱)
“月围箍”(月晕)——月亮周围出现一圈光晕(气象学称月晕),由月光透过高空卷层云中的冰晶折射形成,呈乳白色环状。
“日围箍”(日晕)——太阳周围的光晕(日晕),同样由日光穿透卷层云冰晶折射产生。
卷层云常出现在暖锋或低气压系统前沿,是降雨天气的先导云系。因此月晕出现后,短期内可能转为高层云、雨层云,进而降雨。日晕出现时,若大气稳定且云层未进一步发展(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则可能维持晴热天气。这句谚语与现代气象学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规律一致。这一规律能帮助渔民提前规划出海时间,避开恶劣天气。
渔汛与海产的秘密日历
——“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
这是一句流传度较高的谚语。这句俗语道出了从前闽南民间对海鱼美味程度的排名:鯃鱼>红鯋鱼>鲳鱼>马鲛鱼>鮸鱼>加腊鱼。那我们了解一下排名第一的鯃鱼,指的应是学名为四指马鲅的食用鱼,闽南地区通常称之为“午仔鱼”或“午笋鱼”。在闽南坊间,相比于“鯃鱼”,人们对“午鱼”“午仔鱼”的说法更为熟悉。学者曹铭宗认为,鯃鱼本名就是午鱼,“鯃鱼”一称尚未可考,但午鱼确有文献记载。他在文章中提到,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诸罗县志》和《凤山县志》都曾提及午鱼,其中《凤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午鱼,味甘美,大者为佳,以其出于午月,故名。本地出于冬,则与内地异矣。”在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午鱼在他们眼里味道鲜美,大者品相更佳。鯃鱼在闽南地区的海鱼中通常位居前列,其肉身鲜嫩少刺,深得闽南食客的喜爱。
——“春过三天鱼北上,秋过三天鱼南下”
鱼类对水温的敏感反应:春分后,南方海域水温升高,鱼类向北方较凉爽的海域洄游;秋分后,北方海域变冷,鱼类向南方温暖海域洄游。这反映了鱼类为适应水温变化而进行的季节性迁徙习性。
——“涨潮鱼,退潮虾”
涨潮时,海水从外海涌入近海,带来大量浮游生物和小鱼虾,鱼类会随潮水到浅滩觅食,活跃度高,容易上钩;退潮时,海水退回大海,沙滩、泥滩裸露,虾类喜欢在浅水区或滩涂活动,此时用网捕虾更容易收获。体现了潮汐变化对鱼类栖息和觅食地点的影响。
(附:鯃鱼图、古潮汐表石刻、潮汐图、海鲜手绘图)
——“四月枇杷黄,鱼仔满船装”
四月是闽南枇杷成熟的季节,此时海域水温适宜,小鱼(鱼仔)大量繁殖,加上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生长旺盛,渔民此时出海往往能满载而归,用“枇杷黄”作为时间标记,既形象又好记。
四月闽南枇杷成熟时,海域水温适宜,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幼鱼(“鱼仔”)提供了充足食物,鱼类生长旺盛、数量多,体现了食物丰富度对鱼类种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