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东漓:触摸乡村文化的“活化石”
桂林东漓古村,一座隐于漓江畔的千年古村落,既非完全封闭的“原始标本”,也非商业化包装的“仿古景区”。调研中,我们真实感受到这里文化的生命力:
1.非遗技艺的日常化传承
村内保留着传统榨油坊、草木染坊、竹编工坊等十余项非遗空间。与许多景区“表演式”展示不同,东漓的匠人仍在用老手艺谋生——染布供应民宿床品、竹编筐卖给周边农户。一位榨油师傅说:“年轻人不爱学,但村里游客多了,抖音上有人问能不能买油,我儿子现在愿意回来帮忙了。”
2.建筑与生态的共生智慧
古村布局依山就势,青砖灰瓦的湘南民居、利用地势高差设计的自流水渠、鱼鸭共生的稻田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村支书介绍:“老一辈人盖房子不用一根钉子,靠榫卯和青石地基防潮抗震,这些智慧短视频里很难拍透,却是文化真正的魂。”
3.节庆仪式的社群凝聚力
调研期间恰逢“开耕节”,村民抬着秧母娘娘像巡游、在古戏台唱彩调剧,游客可参与插秧比赛。这种“仪式感”并非表演,而是村民自发组织。村中老人说:“以前年轻人外出打工,节日冷清;现在直播活动,隔壁村都有人回来。”
二、困境观察:短视频热潮下的“水土不服”
尽管东漓古村已在抖音、小红书开设账号,但文化传播效果远不及预期。调研发现三大核心矛盾:
1.“快节奏”与“慢文化”的冲突
短视频追求“3秒吸引眼球”,但东漓的文化精髓(如三天才能完成的草木染、需要静心聆听的彩调戏)难以压缩成“爆点”。村民尝试拍过榨油过程,但因“太枯燥”流量惨淡,最后只留下“老爷爷笑着举油饼”的摆拍镜头。
2.流量焦虑下的文化失真
为迎合算法,部分内容偏离真实:无人机航拍只聚焦“诗画山水”,避开仍在使用的旱厕、老屋;将祭祀仪式加速剪辑成“神秘民俗”,却省略了背后的家族伦理。一位大学生村官坦言:“不这么改,平台根本不给推荐,但改了又觉得对不住老祖宗。”
3.主体缺失与资源壁垒
村里70%的短视频由外来团队拍摄,村民多作为“背景板”出镜。因缺乏运营知识,村集体账号粉丝不足5000,而某网红一条“穿汉服打卡东漓”的视频点赞破10万,评论区却无人问及古村历史。
三、破题启示:找到文化与流量的“共生点”
基于东漓实践,我们尝试提出接地气的建议:
1.内容分层:让“深”与“浅”各得其所
短:用15秒展示“可视化文化符号”(如染布入缸的瞬间、木锤榨油的敲击声);
中:以系列vlog记录“一个手工艺品的诞生”,适合微信视频号深度用户;
长:在B站发布“古村建筑密码”科普纪录片,吸引文化爱好者。
2.培训“乡村主理人”,让村民成为主角
邀请平台专家驻村,教村民用手机讲真实故事:
染坊阿婆直播时解释“为什么蓝染布料越洗越好看”;
木匠大叔边干活边聊“老祖宗不用钉子的秘密”;
年轻人用方言唱改编版彩调剧,打上趣味字幕。
3.线下反哺线上:打造“体验式传播”场景
调研中,一位游客的话令人深思:“我在抖音刷到东漓的油茶,专门来学制作,但发视频时才发现自己讲不清背后的瑶族饮食文化。”因此建议:
在非遗体验环节增设“拍摄角”,提供文化知识点提词板;
设计“打卡任务”,如“找到水渠设计的三个巧思”,激发用户自发传播深度内容。
四、流量终会褪去,文化自在生长
在东漓古村,我们看见了一种“笨拙”的坚持:老匠人拒绝用化学染料替代植物染,尽管后者成本高出三倍;村民宁可慢点开发民宿,也要先修族谱。这种“笨拙”,恰是算法无法计算的珍贵。
数智化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是要“战胜流量”,而是借流量之手,让更多人愿意停下脚步,读懂屋檐下的故事。或许有一天,当游客不再只为“网红墙”而来,而是静静坐在染坊门口,听阿婆讲她母亲教她染布的那个下午——文化的根,才算真正扎进了数字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