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从云端到实地:AI改变杭州的城市脉搏

  
  为深入理解AI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前沿应用,感受“AI+”赋能的“中国智慧”,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杭州“探索AI赋能百业,解码智慧创新成就”实践服务团一行,走进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绿城中国建研中心,开展“AI赋能”调研体验活动。
  数据融通:AI赋能下的大数据融合战略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杭州“探索AI赋能百业,解码智慧创新成就”实践服务团在展馆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沉浸式体验了中国电信作为国家信息化、大数据建设主力军在AI赋能领域的丰硕成果。实践团不仅了解到AI技术在政务、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现状,更深刻感受到中国电信作为央企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展馆以“云网融合·AI赋能”为核心脉络,生动展示了AI技术如何深度融入千行百业,驱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如在“城市治理AI中枢”展区,通过实时数据大屏,直观了解到中国电信如何利用AI+天翼云眼构建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实现人流分析、应急预警等智能化城市管理。在“智慧政务”板块,“一网通办”智能审批系统、基于AI的城市大脑决策模型,展现了技术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精准度。实践团成员感慨道:“AI不仅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更关键的是它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这为我们未来研究智慧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案例。”
  技术桥梁:AI市场转化对接路径
  实践团前往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展调研,以AI在成果落地转化和企业供需匹配中的关键作用作为主要调研方向。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为首选的运营支撑平台,以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AI平台高效集聚成果转化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优质资源,以成果转化大语言模型为突破口,破解制约成果转化行业难题,重塑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加速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转化、在杭应用”。
  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和采访了解到杭转中心推进的“智者大模型”通过建成本地数据库链接一批数字资源,破解需求征集难题,而后智能化分析企业潜在需求,变被动征集为主动分析,最后大语言模型可以智能化匹配,解决成果评价难、供需匹配难的难题。在采访中,工作人员也表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的成果落地也可以在平台中找到上下游技术上能支持的企业,这有助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更好开展。
  建造安全阀:AI赋能建筑全过程安全
  6月20日下午,实践团赴绿城中国建研中心开展参观实践活动,对于AI+园区管理、AI+智能建造等相关项目进行了一系列交流了解。在绿城建研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参观了绿城中国产品展区。在展区内陈列了绿城各项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特别是适老化房屋设计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老年人生活起居中的重要作用。
  绿城中国建研中心研发总监宁连棣老师接受了采访指出,建筑业作为重要的传统基础性行业,其自我革命和自主创新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AI技术在工程管理、技术实验、园区治安等方面有很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智能监控-分析设备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能够对施工区域进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对不规范佩戴安全帽、安全绳、翻越警戒线以及非法闯入等行为做出及时的响应和提醒。
  在绿城建研中心的展示大屏上,团队成员看到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长峙岛的绿城如心小镇的社区管理运营中心平台的运维状况。作为绿城开发未来社区的重要试点项目,如心小镇配备了强大的智慧系统。园区内配备了AI+行为预判摄像头。这项技术能够自动分析园区内人物的行为并预判其下一步动作,特别是对于超越水域安全警戒线或靠近天台边缘的人员,该系统可以精准分辨出对方是否有自杀倾向并及时向消控、物业做出相应,守护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实践团通过两天的调研体会到,AI+技术在建筑、工业、文旅等民生领域带来了许多革新,这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具,助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杭州也为AI技能从想法转化为实物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宣传、设备等方面的支持,AI赋能行业正在杭州蒸蒸日上。在后面的调研中,实践团将会访问AI+农业、AI+医疗、AI+党务管理等领域,继续探索AI赋能成就与应用。
 
    作者:朱余稼 徐欣蕊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从云端到实地:AI改变杭州的城市脉搏
  • 从云端到实地:AI改变杭州的城市脉搏
  •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杭州“探索AI赋能百业,解码智慧创新成就”实践服务团一行,走进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杭州技术转移转
  • 07-23 关注:14
  • 山东大学南丁格尔笃学尚行社会实践队于济南市历城区新园社区开展
  • 瞻老舍旧居,访齐鲁故址|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
  •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匠艺传薪火 执手传非遗”流动性志愿服务实践团
  • 人工智能学院学子投身社区实践,“趣味假日课堂”点亮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