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绿野寻踪”调研团解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绿色转型之路
7月26日,山东大学“绿野寻踪”暑期调研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农高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孙建一等高区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解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高区的发展始终绕不开这个道理。种业是农高区发展的核心特色产业,也是关系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黄三角数字农业产业园瞄准种业自立自强,建起“五位一体”育种创新体系,耐盐新品种在这片白土上长出了麦浪翻滚、豆荚饱满的好收成。“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农高区按照“产学研+育繁推”发展模式,联合先进种业公司、乡村振兴推进联盟,实现从培育、生产到销售的上下游全链条建设,让“实验室里的学问”变成了农民手里的真金白银。
2025年上半年,园区12.49万亩小麦收了6.4万多吨,秋粮地里玉米、大豆、高粱各展所长,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样样不缺,冰美人葡萄、七彩番茄这些“特优精”农产品,在高标准温室大棚里喝着“定制水肥”,被智能设备全面把控——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农高区建设者持之以恒、勤恳付出的成果,坚持把每一份健康送到消费者餐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发展建设,农高区严格遵循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托《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财政补贴、技术培训样样不少,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扎稳根基。
聊到挑战与需求,负责人坦言,目前园区仍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不畅通等相关问题,下一步,园区将着力解决农产品生产“缺标”问题,拓展盐碱地特色产业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从农田到餐桌”从来不是简单的链条,而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拧成的“一股绳”,每一环都系着百姓的获得感,守护好每一口放心粮、安心菜,就是守护最真切的民生温度。风吹麦浪,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未来,“绿野寻踪”调研团将持续追踪盐碱地农业发展方向,为绿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图/张钰琪 文/潘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