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苏州民俗博物馆:在古祠遗韵中解码姑苏城民间信仰密码

2025年7月25日,为深入挖掘苏州民间信仰文化肌理,探寻传统在现代社会的转化路径,苏州大学姑苏信仰探寻实践团踏访原贝家祠堂——今苏州民俗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青砖黛瓦间,感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揭开这座古老建筑背后的历史密码。
古祠焕新颜 信仰存薪火
始建于清代的贝家祠堂,现为苏州民俗博物馆核心展区,是省级文保单位。其厅堂布局严谨、木雕彩绘精妙,不仅是江南宗祠建筑的典范,更承载着苏州民间祭祀礼仪与家族信仰的集体记忆。
上午9时,团队细致考察梁枋上的暗八仙浮雕,葫芦、花篮等等。这些符号并非单纯装饰,它们寄托了贝氏家族对安康祥瑞的祈愿,是民间俗神信仰融入日常空间的鲜活见证。成员们仰首记录建筑细节,在斗拱雀替间捕捉信仰流淌的痕迹。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苏州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展开深入对话。工作人员介绍道:“这片区域曾是蜚声中外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祖上的居所。如今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供游客参观,整体上保留了贝家祠堂的原汁原味,仅在外部进行了必要的保养维护。”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门前合影。 通讯员汤语璐供图
 
展品述沧桑 品味江南意
步入馆内,实践团成员沿中轴线依次参观展区。这座承载着吴地千年民俗记忆的场馆,以“赏四季”“飨三餐”“礼一生”三大主题展区为骨架,将散落的民俗碎片串联成生动的文化长卷,让古老的苏州民俗在当代焕发出鲜活生命力。
馆内采用了多种展陈形式,如传统的文物陈列、场景复原、模型展示、多媒体展示等,还设计了兼具社教科普和体验功能的展陈装置,打造沉浸式观展场景。如“五路财神出巡仪仗”的小摆设,集中体现了泥塑、彩漆、木雕、刺绣等工艺,整体布局暗合吴地岁时风俗志《清嘉录》中所载的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 的迎神仪轨。实践团成员汤语璐说:“这些习俗背后是百姓对‘平安顺遂’的朴素愿望,也蕴藏着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调研团成员也积极与现场游客进行交流互动。一位来自安徽的游客分享了她的感受:“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建筑景致与我家乡差异显著,这里有许多独具韵味的风景是在家乡难以见到的。”另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游客则表示,此次参观贝家祠堂是行程中的“意外之喜”,之前并未特意规划。她赞赏道:“博物馆的陈设布置相当精致考究,细节之处可见用心。”

图为博物馆内“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小摆设。 通讯员汤语璐供图
 
积淀明认知 传统启今用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调研结束后,团队围坐博物馆二楼茶会研学空间展开思辨,实践团成员单茹首先结合《吴郡岁华纪丽》书籍进行分享,她以苏州的迎神赛会为例,深入分析其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感悟到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和祈福,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讨论中,“创造性转化”也成为高频词——如何使古老信仰基因注入现代城市精神,引发深度共鸣。当调研尾声的钟声在古祠廊檐下回荡,调研团成员们更感重任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姑苏信仰探寻实践团此次调研不仅厘清了苏州民间信仰的历史脉络,更深刻认识到其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时代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助力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为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地方文脉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博物馆二楼茶会研学空间。 通讯员汤语璐供图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姑苏信仰探寻实践团
撰稿人:汤语璐
 
 
    作者:汤语璐    来源: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姑苏信仰探寻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年志愿者庆建党传递红色温暖
  • 青年志愿者庆建党传递红色温暖
  • 2025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弘扬革命精神,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西南石油大学“煦风护老”暑期实践队在
  • 07-27 关注:13
  • 苏州民俗博物馆:在古祠遗韵中解码姑苏城民间信仰密码
  • 科技研学,逐梦强国|萤火星空&龙泉社区携暑期托管班全体学生赴鸿
  • 烟台大学“啄木鸟”社区实践队赴烟台市青少年宫开展小牛顿实验活
  • “青衿传家探行齐鲁,家风浸润乡土中国”——青衿传家・家
  • 白衣执甲护银龄,虹桥连心映晚晴
  • 白衣执甲护银龄,虹桥连心映晚晴
  • 7月20日与21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欣长征·彩虹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当地孝贤敬老院与社区广场,开展了便民血压测量志愿活动
  • 07-27 关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