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暑气蒸腾,却丝毫没有消减“溯源百廿承烛光”实践队探寻校史的热忱。作为实践队的一员,刘雨婷于7月31日踏上了寻访之旅,先后走进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校史馆和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校史馆,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故事中,触摸两所高校在院系调整时期与山东大学交织的历史脉络。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学科的薪火相传
上午九点,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的朱红色大门在晨光中格外庄重。刚步入馆内,“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山东大学财经系主要师资及学生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的展牌便映入眼帘。玻璃展柜里,一份1953年的学籍名册引起了实践队成员的驻足——泛黄的宣纸上,“山东大学转入”的字样清晰可辨,墨迹虽已淡却,却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迁移
图1:实践队成员在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内。刘雨婷 供图
讲解员介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东大学财经系的会计、统计、财政等专业师生整体迁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成为该校早期的重要学科基础。”在实物展区,实践队成员看到了当年部分山大财经系教授使用过的教案手稿和教学工具,字里行间透着严谨治学的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文理学科的延续与融合
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的青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展馆,用丰富的史料诉说着与山东大学的渊源。“1952年,山东大学文学院、理学院部分系科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讲解员的话语让实践队成员倍感亲切。
图2:实践队成员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内。刘雨婷 供图
在“院系调整专区”,一张标注着1952年师资调配路线的地图格外醒目。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等知名学者的照片与事迹陈列其间。“冯沅君先生在山大任教期间就以治学严谨闻名,调至华东师大后,她参与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影响深远。”讲解员解释道。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传承
走出校史馆,夕阳为两座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回望一天的寻访历程,那些泛黄的档案、珍贵的实物、动人的故事,都在诉说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院系调整如同一场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让山东大学的学术基因在沪上高校延续发展,而三校在不同时期始终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此次沪上之行让实践队成员对山东大学的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山东大学的校史不仅写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上,也镌刻在与兄弟院校携手共进的篇章里。那些跨越地域的学术传承,那些代代相传的治学精神,都是“百廿山大”留给山大人的宝贵财富。未来,山大人将继续循着历史的足迹,让校史中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