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三峡坝畔的指尖艺术:习永钦与指墨画的传承

  为深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上“三下乡”征程,以“探索荆楚文化,活化非遗传承”为核心,开启根脉的实践之旅。首站聚焦三峡地区,这里不仅有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更孕育着以指为笔、以墨为魂的独特技艺——指墨画。它延续古人寄情山水的传统,融入三峡地域的豪迈气概,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指墨画基地,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7月15日,调研团队专程探访该非遗传习基地,向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三峡手指画第一人”习永钦先生探寻指墨画传承脉络,感受古老技艺的当代活力。
  一踏进工作室,习永钦正专注创作《西陵峡》。生宣纸上,他以手掌轻蘸墨汁按压,晕染出浑厚山影;指尖灵动勾勒,陡峭崖壁渐显轮廓;指腹一抹,江雾漫过山峦;指甲快刮,浪涛褶皱跃然纸上。浓淡墨色交织间,山峦的层叠、江水的跌宕、舟船的灵动、芦苇的摇曳,尽现西陵峡的灵秀与壮阔。这般将三峡神韵凝于指尖的功底,背后是数十年与技艺相融的成长历程。
  该图为习永钦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作品《西陵峡》的场景。王兴宸摄。

  该图为习老师分享在德国开办画展的场景。石霄摄。
  交流中,团队得知习永钦的成长与三峡指墨画早已深度交融。他自幼耳濡目染家族技艺,成年后系统研习传统技法,更坚持深入三峡写生,将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云雾、西陵峡的江涛凝于指尖,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的创作路径。而这份对技艺的深耕,更延伸为对文化传播的担当。他对传承的理解尤为深刻:“传承是让文化跨越山海。”2010年,他在德国成功办展,成为我国首位在德举办个人画展的指墨画家;50米三峡风光长卷落户新加坡;为泰国诗琳通公主即兴创作的三峡水墨画成为中泰友谊象征。300幅作品让西方世界领略东方水墨的磅礴,使三峡文化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该图为习永钦老师的代表作《夔门雄姿》细节图。王兴宸摄。
  这份将地域文化与个人情怀融入创作的理念,在其代表作《夔门雄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临别前,团队驻足画前:泼墨山峦如刀削斧劈,黄色江水汹涌奔腾,江边红影与舟船添了烟火气。老师讲解道,指腹按压留存夔门硬朗,指尖拖抹再现浪拍礁石的野劲——原来指墨间藏着对三峡的执念,每道痕迹都是与山水的对话,画中夔门既是景致,更是他与峡江交融的故事。
  该图为习老师亲笔题字“铭记三峡历史,守住指墨非遗”对指墨画传承充满殷切期盼。石霄摄。
  从三峡风骨与指尖技艺的交融,到每滴墨里的执着,习永钦的“习氏指墨”如夔门磐石,驮着千年文脉在当代绽放。当团队问及这份传承如何延续,他未直言,而是铺纸蘸墨,以指写下“铭记三峡历史,守住指墨非遗”,用最本真的技艺传递守护决心,墨色里的重量深深刻入众人心底。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三峡指墨画传承人习永钦老师的合影。王兴宸摄。
  团队深信,这行字是对三峡文化与指墨技艺的深情呼唤,藏着先辈对山河的凝视与对传统的执着。循着指墨痕迹打捞历史碎片,定能让古老技艺如夔门江水奔涌不息,让楚韵遗珍在当代重绽光芒。
 
    来源: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王兴宸 石霄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