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桂林航空工业学院实践队探访阳朔荣弟松花糖 赋能非遗松花糖传承

  
  2025年7月25日,在广西阳朔一家百年老作坊内,蒸腾的热气裹着麦芽的甜香弥漫开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非遗传承,与‘漓’同行”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正屏息凝神跟随柳城松花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韩师傅的节奏,小心翼翼地将温热的糖浆倒入铺满油果的案板——这门承载着数代人心手相传甜蜜记忆的非遗技艺,在年轻学子专注的目光中焕发出别样生机。
  
  图为传承人向实践队员讲解松花糖的制作工艺 李国瑜 供图
  此次实践旨在深度挖掘松花糖这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独特制作技法及其未来发展的多维空间。从原料精选到匠心熬制,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皆是学问。实践队员们从最基本的炒油果学起,在韩师傅的严格指导下,亲历了麦芽糖浆熬制时对火候毫厘之间的苛刻要求。当金黄糖浆在特制铜锅中翻腾,韩勇师傅目光如炬,他不断强调:“火候是松花糖的命脉,欠一分则软,过一分则焦,这分寸的拿捏,靠的是心手合一。”起初,学生们面对滚烫糖浆常显手忙脚乱,拉糖环节更是屡屡失败。韩师傅耐心示范,手把手引导,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熬糖如做人,需沉得住气,耐得住心”的古训深意。
  图为韩师傅示范如何掌控熬糖的火候 田灿 供图
  在反复练习与挫折中,队员们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最终成功拉出细密如发、蓬松如雪的糖丝,并精准包裹住炒香的油果,形成酥脆与甜蜜交织的独特口感。当队员们终于亲手制作出合格的松花糖,韩师傅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这些年轻娃们愿意沉下心来学,愿意用手去感受这份老手艺的温度,我这心里感到踏实又欣慰。”
  图为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参与制作松花糖 杨邵琄 供图
  除了亲身体验古法制作,实践队还通过走访调研,深入挖掘松花糖的实用价值。队员们细致查阅地方籍志,民间口述资料,了解到松花糖不仅是一款承载乡愁的传统茶点,其主料麦芽糖具有润肺生津之效,辅料油果则富含钙质与不饱和脂肪酸,是兼具风味与健康的天然零食。韩勇师傅也向队员们提及,即使在物质匮乏年代,松花糖还是当地百姓走亲访友、滋补身体的佳品,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在探寻松花糖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实践队员们并非仅止步于作坊内的技艺学习。他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访了当地居民、游客,敏锐捕捉到传统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韩勇师傅对此深有感触,他坦言,传统作坊产量有限,难以满足更大市场需求,而部分企业尝试引入机械加工虽提升了效率,却往往难以完全复刻手工拉糖赋予的独特酥松口感与风味层次——“机器做的,快是快,但那糖丝终究少了点人手的灵气。”实践队的调研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超过7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纯正手工制作的、蕴含文化故事的“非遗版”松花糖支付更高溢价。
  经过扎实的实践与思考,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学生们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尝试提出融合路径:建议在坚守核心手工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探索适度标准化部分前序环节以稳定品质;同时设计融入柳城地方文化元素的特色包装,并借助短视频平台生动讲述松花糖背后的技艺故事与人文情怀,以此撬动更广阔市场。实践队队长刘洪成在活动结束后有感:“熬糖锅前汗水的咸与松花糖入口的甜交织在一起,这滋味如此真实。我们拉出的每一缕糖丝,都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份源自土地的清甜智慧,值得被时代以创新的方式温柔延续。”
  当实践队员们告别热气氤氲的作坊,带走的不仅是对一门古老技艺的敬意与理解,更有为这份甜蜜非遗注入青春力量的决心。松花糖的丝丝清甜,如同穿越时空的坚韧纽带,在年轻一代的守护与创新中,正奋力续写其悠长的滋味传奇。

  (通讯员 叶景祯 杨邵瑄 李国瑜 田灿 刘志平 黄禹榛 杨壮 唐宇康 刘欢民 周超尘 刘洪成 刘锦翰)
    来源: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非遗传承,与‘漓’同行”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