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的蝉鸣在佛惠山葱郁的林间鼓噪,暑气如蒸笼般笼罩着城市。然而,就在山腰处,一道不起眼的入口却像大地的隐秘呼吸孔,悄然吐纳着清凉。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杨博越,顺着这条通道上行,踏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佛惠山防空洞,如今已蜕变为一条绵延数百米的国防动员长廊。洞外是灼热的现实,洞内是沉静的历史,而在这片清凉的地下空间里,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悄然展开。

这处曾为抵御战火而深掘于岩层的防空洞,如今褪去了紧张的硝烟气息,以“国防动员长廊”的新身份重焕生机。长廊免费开放,迎接着每一位前来探访或休憩的人。它不再是只为战时服务的冰冷工事,而成为一座融历史教育、社区服务与国防意识培育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历史,在清凉中苏醒
长廊两侧的墙壁,是凝固的时光书页。从抗战烽火中济南军民挥汗如雨挖掘防空洞的珍贵老照片,到人民防空事业在和平年代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清晰脉络图,再到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五三惨案”的详实史料——蔡公时先生等外交官被虐杀的惨烈场景、日军炮火下坍塌的济南城墙、满目疮痍的街巷……这些图文并非冰冷的陈列。当爬山疲惫的市民走进长廊,倚靠着沁凉的洞壁稍作喘息,目光所及,便是那段民族屈辱与抗争交织的血泪史。历史以一种安静却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渗入每一个纳凉者的意识深处。

生活,在回响中延续
长廊深处,别有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张简易却擦拭光洁的乒乓球台整齐排列,清脆的击球声在悠长的洞壁间回荡跳跃。一群银发老人正神情专注地挥拍切磋,汗珠从额头滚落,笑容却如孩童般纯粹灿烂。不远处的静读区,光线柔和,几位年轻人沉浸于书页之中,仿佛洞外的喧嚣与洞内的历史回音都被隔绝。而在长廊精心开辟的“红色放映馆”里,经典影片《小兵张嘎》正投射在幕布上,嘎子那带着泥土气息的勇敢与机智,穿越岁月,依然鲜活地映照在观众专注的眼眸里。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杨博越同学,正是被这“寓教于日常”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作为学院“红色文化传承实践团”的一员,在这个暑假深入家乡济南,探寻红色印记。佛惠山防空洞的蜕变,正是他实践地图上的重要坐标。
洞壁之内,聆听时光的回音
“大爷您好!我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学生,正在进行一个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社会实践调研,能耽误您几分钟,聊聊您在这里的感受吗?”杨博越走向一位刚结束一轮酣畅淋漓的乒乓球对抗、正用毛巾擦汗的老人。老人姓王,年逾七旬,是这里的常客。面对这位年轻学子的请求,他欣然应允,接过问卷。

“这里好啊,冬暖夏凉,还不用花钱!”王大爷的开场白质朴而实在,“以前爬山爬一身汗,只能坐路边石头上歇歇。现在有了这地方,锻炼完身体,还能看看老电影,读读报。”当谈及长廊里的历史展览,特别是“五三惨案”部分时,老人的语调明显沉缓下来:“这些不能忘啊!我们这辈人,从小听老人讲那时候的苦。现在日子好了,可看看这些照片,想想当年那些事,心里头……”他轻轻拍了拍胸脯,“得警醒着点。让孩子们也多来看看,比光在课本上念强!”
那份由王大爷认真填写的问卷,其墨迹承载着远比选项更深沉的情感与期许。当被问及“您认为此类场所对下一代意义何在?”时,老人在选项旁重重写下:“知来路,才懂珍惜,才有根!”这力透纸背的七个字,是来自历史亲历者后代的肺腑箴言,字字千钧。
杨博越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历史在冰冷的洞壁上无言诉说,生活在其间温暖流淌,而一位普通老人的话语,如同从时光深处传来的清晰回响。这种“平战结合”的理念,将沉重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当代生活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力量:它让历史的伤痛在公共空间中被看见、被触摸、被铭记,而非封存遗忘;它让国防教育、爱国情怀的种子,在人们休憩、娱乐、运动的日常间隙悄然播撒,自然生长。

步出佛惠山防空洞,洞外的阳光刺目而灼热。作为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杨博越回望那山体深处的入口,内心激荡着特殊的共鸣。课堂上,他学习如何更安全、更高效地开发地下的矿藏资源,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守护地下的宁静。而这条长廊,则向他展示了另一个维度:人类同样能凭借智慧与坚韧,在岩层深处开辟守护生命的空间,并将历史的重量与和平的祈愿,深深镌刻其中。

佛惠山防空洞的嬗变,正是济南这座古老城市对历史伤疤最深沉也最富建设性的回应。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提醒伤痛的符号,而成为一座活着的记忆堡垒,一个凝聚社区情感的精神家园,一个无声传递“居安思危”理念的国防课堂。当人们在洞内挥拍击球,当书页在静区轻轻翻动,当银幕上的红色光影闪烁,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以一种更坚韧、更智慧、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城市的血脉,在每一份清凉的慰藉与每一次日常的欢笑中,默默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之光。这份光,由历史的厚重点燃,也必将由每一个走入长廊、铭记并传承的普通人,传递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