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珍藏承红史,推普架桥传文脉
实践队首站走进两当县档案馆,开启方言与红色历史交融的探寻之旅。这座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之称的小城,其档案馆内珍藏的方言手稿、两当俚语板,生动展现了方言与红色历史的深度交融。对于实践队计划制作方言手册助力推普的想法,档案馆负责老师表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推广形式,档案馆将全力支持。本次活动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并非替代方言,而是为红色文化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问卷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方言与普通话应该共存,仅6%担心方言会因推普消失。这一结果与团队理念不谋而合——推广普通话并非替代方言,而是为红色文化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

图1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两当的红色历史

图2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红色文化
兵变馆里忆峥嵘,语聚民心续荣光
实践队随后前往两当兵变纪念馆。这里曾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第一站,存留着习仲勋、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讲解员用标准的普通话深情讲述1932年习仲勋等革命先辈领导起义的英勇事迹。在共产党领导下,起义军以朴实的话语团结群众、传播革命理想,300余名士兵击溃反动势力后向陕甘边挺进。讲解员表示:“革命先辈用话语唤醒民心,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同样是为了凝聚人心,让团结的力量在新时代延续。”据统计,外来游客中,82%认为当地服务人员普通话沟通顺畅,15%表示略有障碍,3%遇到过沟通困难,这也印证了推普在文旅服务中的重要性。
图3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述两当起义经过
老街故院寻烽烟,红村踏痕悟初心
离开纪念馆,实践队循着革命足迹继续探访老南街兵变旧址和张家大院——两当兵变时起义军的驻地。斑驳青砖、沧桑院落,将历史的厚重感具象化,队员们触摸着岁月痕迹,仿佛与革命先辈展开跨时空对话。
7月24日,实践队来到两当县太阳村的红军街,这里是起义军向太阳寺挺进的重要见证地。1932年4月,起义部队击溃反动势力后沿两当河行进的足迹,仍深深烙印在红土之上。
图4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参观老南街
图5团队成员一同感受由水车驱动的石磨
青春践行担使命,推普筑梦启新程
七天的实践中,团队见证了方言与红色历史的交融共生,更摸清了两当红色文化的传播脉络——从革命年代起义军用朴实话语团结群众,到如今用普通话让红色故事突破地域边界,语言始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纽带。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形成了面向不同群体的红色故事宣讲语言方案,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语言桥梁建设中。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推广普通话和传承红色文化,让两当县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6推普实践队在两当兵变纪念馆前的合照
图7推普实践队在老南街兵变旧址的合照
图8推普实践队在太阳村红军街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