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版画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以木板刻画为主要制作工艺得名。2013年,它被正式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夷陵版画融汇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木雕、石刻、剪纸等艺术元素,内容灵感多源自当地百姓的生活日常,既承载着平凡生活的美好瞬间,又浸润着淳朴的地域风情,这些独特的风貌与底蕴,正是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写照。
7月9日上午,湖北汽车工程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区夷陵版画非遗传习工作室,拜访了夷陵版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玉红老师。在老师的引领下,团队不仅在非遗作品展厅欣赏到珍贵佳作,领略到夷陵版画的独特魅力;更在工作室通过老师的技艺展示与传承教学,深深折服于版画制作的精湛工艺。

该图为韩玉红老师与其部分夷陵版画代表作品在展厅的展览合照(石霄供图)
“拾遗·楚韵”团队初入展厅,一列列整齐陈列的夷陵版画作品便映入眼帘:有《吉祥三峡》这样承载美好祝愿的祈福之作,有《夷陵山居图》这般勾勒田园诗意的山水之作,有《丰收的果园》这类刻画劳作身姿的奋斗之作,更有《峡江年俗》这样传承古老记忆的民俗之作。随着韩老师对代表作品的讲解,团队成员的思绪仿佛穿越到历史中的夷陵,既领略到淳朴勤劳的民俗风情,也饱览了旖旎的山河景色。今日,团队正是通过这些版画,触摸到了荆楚大地独有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

该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成员在韩老师带领下参观版画作品场景图(苏久翔供图)
这些版画作品令人久久难忘,欣赏过后,团队对夷陵版画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团队的请求下,韩玉红老师欣然应允,带领团队前往夷陵版画的传习工作室,以便更好地了解夷陵版画的灵感来源和制作技艺。韩老师深情地说:“夷陵版画的创作灵感基本上来自于身边的人、事、物、景、情。正因如此,夷陵版画是创作者们对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表达,这也是夷陵版画最为凸显的艺术特性。”
紧接着,韩老师拿出自己在2017年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奖、获得国家级知名专家高度撰文点评的代表作品《家乡田野似花布》。从韩老师的介绍中,团队得知这幅护吉类版画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夷陵地区的一句俗语“毛狗子拖鸡子”,作品描绘的是被女主人发现后追打狐狸的场景。韩老师还将该作品中的一部分放大,向团队进行技法展示。

该图为韩玉红老师展示《家乡田野似花布》作品图(石霄供图)
跟随韩老师的讲解,团队了解到夷陵版画的创作过程分为绘图、墨稿、转板、刻板、拓印五个步骤。只见韩老师在图稿上画上一只狐狸,用画笔勾勒轮廓,再用蘸墨水的画笔临摹原稿,然后映在木板上,根据轮廓用刻刀一笔一笔刻出图样。这一步最考验创作者的雕刻功底,深一点、窄一点都可能影响作品的观感。而韩老师一气呵成,流畅地雕好了一只轮廓清晰的狐狸图样。随后用油墨刷均匀涂抹油墨,清理好图样外的污渍,将一张新画纸放上去,小心刮平,拓印好图样后即可取出。虽然只是作品局部放大展示,团队成员依然被这栩栩如生、以刀代笔的阴刻技法版画图所震撼。
采访最后,韩老师表示:“很高兴今天能为一支致力于非遗调研和宣传的学生团队介绍和展示我们的夷陵版画,同样非常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青年人愿意来了解和学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
“拾遗·楚韵”非遗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对夷陵版画的了解和学习,深刻认识到其独特魅力。夷陵版画不受比例关系、造型逼真和透视准确等因素的束缚,能从表现主题出发,依创作者对物象和空间的理解随心结合,以幽默风趣、古朴简洁、自然亲切之态呈现。这种独特创作方式,充分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让荆楚大地深厚文化得以精彩呈现。

该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部分队员在展厅合影(苏久翔供图)
团队坚信,青年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生力量。当越来越多青年人投入其中,他们的活力、创意与热情,将为夷陵版画注入全新生命力。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等多元渠道,让更多人知晓夷陵版画的故事与美好。在传承中创新,以新颖视角和表现形式,让夷陵版画更好地契合当代人的审美与需求。如此,夷陵版画的未来发展之路定会愈发宽广,独属于荆楚文化孕育的文化魅力,也将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散发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