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推进林权改革与开展多元经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实现百姓增收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的发展方向。广西凤山县创新出“核桃+中药”林下经济模式,将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凤山核桃与中药材套种,把药材、果树叠种在同一幅山水里,以短养长,以药养林,以耕读传家。石山里长出了“万元田”,荒坡上升起了“绿色银行”,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2025年7月21日, 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佳弘种苗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公司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该公司核桃加中药生产模式的发展历程、运作情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调研伊始,公司负责人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佳弘种苗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创新采用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 的生产模式,通过公司统筹资源、基地保障品质、合作社协调组织、农户参与生产的紧密联动,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既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有力促进乡村振兴。目前,公司在凤山种植十大功劳超过1.5万亩,负责人指出,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相比,林下套种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林下空间,还能带动农户实现双收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他认为,凤山县践行 “生态为基、产业为翼、创新为魂” 发展逻辑的生动实践,不仅构建起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幸福靠山” 的特色发展模式,更以有效带动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成为这一模式对当地经济发展最突出的贡献。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团队与公司负责人深度交流)
此外,调研团队还了解到公司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包括获得龙头企业称号、广西第一示范基地、定制药园以及县示范基地、全国县示范基地等荣誉。不仅如此,负责人透露,公司未来将积极与药厂对接,拓宽产品销路,确保产品不愁卖,以及强化示范带动、创新融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动林下产业扩面、提质、增效。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团与公司负责人的合照)
在桂西北的云山褶皱里,凤山把亿万年风化的石头当作宣纸,先让一株株核桃写下遒劲的“竖”。它们根须如篆,抓住瘠薄的土层,也抓住一个县域对“绿水青山”最执拗的想象。十年光景,38万亩核桃林翻山越岭,把石漠化的伤疤,一寸寸绣成了绿浪。套种,是人与土地的一场相互成全;振兴,是一株树、一味药、一群人,在喀斯特深处携手写下的“山河可治,岁月可医”。此次调研不仅为调研团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如何更好地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团队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信心与决心。凤山县的林下经济模式,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当地通过“向林要地、向林要效、以林增收”的创新实践,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强县的滚滚财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乡村振兴的致富“新引擎”。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药双兴调研团韦唯/文 张君/图